红河为建成旅游经济强州出台旅游新政

24.12.2015  11:25

        为加快“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建设步伐,实现红河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近日,红河州出台了包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软环境建设、拓展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等一批为旅游行业提质增效的新政策。
            旅游将成为红河州支柱产业 
        《红河州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实施意见》的出台,便是此次新政的开始。该《意见》指出:为加快“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建设步伐,拉动红河州经济快速发展,建设旅游强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围绕红河州建设“一个中心、五个示范”的战略目标,坚持促进旅游投资和扩大旅游消费并重,以“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为主要元素,实施大项目,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全力推进建设旅游强州战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红河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发展目标紧扣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两个热点,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全红河州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红河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力争达5000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达到2000元/次,旅游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达40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5%,占GDP的比重达14%。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进入全省前3名,旅游要素企业产出能力和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改善消费软环境
  具体的旅游新政措施为,旅游部门将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宾馆饭店、景点景区、旅行社等管理服务水平。将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超低价格恶性竞争、非法“一日游”等旅游市场顽疾,进一步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建立严重违法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曝光力度,打击各类侵害游客利益的违法行为。以此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景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倡导文明出游、文明消费,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
  到2020年,全州重点旅游城市游客聚集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州打造15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2020年前实现重点县市及重点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红河州旅游部门要牵头在3A级以上旅游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蒙自、建水、弥勒、元阳、河口等县市要依托机场、铁路等综合客运枢纽,在2017年前规划建设集旅游咨询、投诉受理、商品展示等作用于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确保2020年前投入使用。
  将加快蒙自至文山至砚山、蒙自绕城、泸西至弥勒、石屏至元江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做好石林至泸西、弥勒至峨山、个旧至元阳、建水至元阳、元江至蔓耗、蔓耗至金平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与昆明、玉溪、文山、曲靖等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连接,全面推进州域内各县市之间的公路连接。各县市政府要抓好县乡公路改扩建和乡村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依托城镇连接景区道路的旅游支线交通网络,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2020年前建成舒适、便捷、畅达的旅游交通网络。
  加快民用航空机场建设,扩大蒙自、元阳哈尼梯田支线机场直通省内外的航线覆盖面,力争开通昆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主要客源城市直航线。到2020年分批按照A级标准在全州主要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景点新建和改建200座旅游厕所。

            开拓新的旅游消费市场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规划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10个标准化自驾车房车营地,构建数量合理、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的自驾车房车营地网络。旅游部门将牵头加快针对散客、自驾游市场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元阳、弥勒、建水、蒙自、河口、屏边、金平等县市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在辖区内至少规划建设1个自驾车房车营地。
  发展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中小型游艇,到2020年建成一批游艇码头和游艇泊位,培育发展水上旅游消费市场。其中交通运输部门要在红河沿线水库和大屯海、长桥海等湖泊制定游艇码头建设规划,推动水库、湖泊游艇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石屏县政府要加快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建设。河口县政府要大力发展南溪河水上漂流等项目。
  按照城镇旅游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景区化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将遗址遗迹、古街古村、文化遗产等与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到2020年建设20个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将以个开蒙建弥滇南中心城市为重点,以蒙自尼苏小镇、元阳哈尼小镇、弥勒可邑小镇等为典型示范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大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产品体系转型,到2020年,建成3个旅游综合体,力争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的比重达到50%。
  其中旅游部门要牵头发展温泉、山地、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支持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积极发展旅游演艺节目;要依托具有百年历史的滇越铁路,借鉴建水旅游观光米轨小火车开发运营模式,积极开发铁路沿线旅游产品。住建部门要牵头加快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城市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

          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
  对于乡村旅游,将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以森林、梯田、村落、湿地等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结合的特色功能,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民居特色、建筑风格以及人文元素,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各县市政府将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积极开发传统村落生活体验等旅游项目,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旅游纪念品。
  元阳、建水、石屏、弥勒等县市要加大哈尼梯田核心区、建水团山、弥勒可邑等特色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定期举办哈尼长街宴、孔子文化节、阿细跳月节等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完善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休闲度假体验活动内容。
  文体部门将牵头鼓励引导文化界、艺术界等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元阳哈尼文化产业园、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个旧锡文化创意园及周边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将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打造成文化产品,形成一批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
  此计划将会推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贫困农户增收,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到2017年,建成60个旅游特色村寨,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