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高原的文化样本
● 从2003年开始,云南文化产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扶优扶强”3个阶段,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西部前列、全国中上水平。
● 近年来,我省文化艺术事业亮点纷呈,共有110件作品获得各艺术门类的全国及国际大奖,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兴旺繁荣的新时期。
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云南的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从2003年开始,云南文化产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扶优扶强”3个阶段,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西部前列、全国中上水平。近年来,我省文化艺术事业亮点纷呈,共有110件作品获得各艺术门类的全国及国际大奖,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兴旺繁荣的新时期。
一
伴随着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云南出现了以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为基础的《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印象丽江》《纳西古乐》《阿诗玛》等优秀产品;以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为主的鹤庆新华村白族铜银工艺品、大理周城扎染、剑川白族木雕、彝族刺绣,和以民族文化遗存为内容的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松赞林寺等一批著名文化品牌,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文化产业和著名文化品牌,既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活跃了文化市场,成为各地文化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精心策划、成功举办“感知中国·美丽云南”日内瓦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感知中国·缅甸行”系列活动,与老挝合作举办中国·老挝大型春节联欢晚会,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了与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在国外主流媒体打造一系列《美丽云南》新闻专刊,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杂志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广播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依托节庆活动、报纸和书社等载体开展文化传播,取得良好效果。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制定并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3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云南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全方位推动文化产业重点门类“走出去”,初步打造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云南样本”。
2014年,五华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27亿元,全区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文化企业共8家。这仅仅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5年文博会期间,“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示范村、示范街区(市场)及示范企业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从基层的一村一寨以及一个街区、一个企业开始,175个云南特色文化产业推荐对象的特色文化展示,如璎珞珍奇相串,令人眼花缭乱。
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小微企业快速涌现,龙头企业不断成长壮大。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已发展到1.4万家,从业人员21.59万人;全省共有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近6万家,从业人员15.4万人。2013年文化产业实现法人单位增加值362.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3.07%。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西部前列、全国中上水平。
近年来,云南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金、木、土、石、布”5个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金银铜锡工艺品产业依托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以斑铜、斑锡、乌铜走银、银器及银饰制作、民族刀具生产等为主的工艺品产业;木竹藤草工艺品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木雕工艺品和竹编、藤编、草编工艺品;陶瓷泥塑工艺品产业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工艺,提升文化附加值,重点发展以建水紫陶、华宁釉陶、尼西黑陶等为主的云南特色陶瓷产业;珠宝玉石和石雕石刻石材产业以翡翠、黄龙玉、祖母绿、南红玛瑙、碧玺等珠宝玉石和景观石、观赏石、奇石、石砚为主,重点发展石雕石刻石材工艺品;染织刺绣布艺品产业立足云南民族染织刺绣悠久历史,重点发展彝、白、哈尼、傣、傈僳等多民族刺绣以及扎染、蜡染、织锦等布类工艺品产业。
创新,一直是贯穿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红线,成为云南文产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从2003年开始,云南文化产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扶优扶强”3个阶段;2012年起,云南文化产业步入转型升级阶段。《云南省近中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市场管理、金融支持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03年以来,云南拉开文化体制改革大幕,从全国综合试点丽江、省级试点大理州、腾冲县和省杂技团、省图书馆、昆明市电影公司开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2005年又将试点扩大到昆明、红河、楚雄等6个州市和石林、巍山等25个县(区);以转企改制为中心,以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为重点,战略整合后的云南文投集团、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报业传媒集团、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和云南广电传媒集团5大龙头文化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二
壮丽的云南高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收集了云南各民族民间舞蹈1255个,套路7818个,舞曲6950首,民间舞蹈传说故事570多个,文字资料540多万字。其中搜集到的彝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90多个县,有110多个舞种,1220多套;仅流传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烟盒舞》一个舞种,就有100多套动作。《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收集了云南26个民族的民歌近3000首。吹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傣族乐器葫芦丝,也仅只是云南300多种民族乐器之一。云南民族艺术包含了戏剧、音乐、舞蹈、器乐、美术、杂技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就戏剧艺术来说,云南共有17个剧种,除广泛流行于汉族地区的滇剧、花灯外,还有白剧、傣剧、壮剧、彝剧以及傣族章哈剧、佤族清戏、苗剧,以及原始古朴的大词戏、杀戏、香童戏、关索戏、端公戏等等。
近年来,云南文艺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影响广泛,文艺工作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兴旺繁荣的新时期。共有110件作品获得各艺术门类的全国及国际大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3项,5人获得鲁迅文学奖,7人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人获得全国摄影金像奖,3人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19人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20件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华文奖,4人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10件作品获得中国杂技金菊奖、金狮奖,4人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群星奖,5人获得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7人获得央视全国流行音乐大赛奖项,7人获得央视青歌赛奖项,4人获得中国农民艺术节全国乡村歌手大赛奖项,4人获得冰心图书奖,2件作品获得金盾文学奖,1件作品获得电视金鹰奖,1人获得电视飞天奖,1人获得电视纪录片星光奖,1人获得美术民族百花奖,2人获得全国美术大展银奖。全省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数从1400余人增加到1903名,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从9300名增加到12201名,造就了一支数量庞大,素质优良的文艺“滇军”。
2014年云南省杂技团参加了西班牙巴塞罗那 “第三届西班牙国际马戏节”、俄罗斯伊热夫斯克举办的“俄罗斯伊热夫斯克国际杂技节”、俄罗斯“莫斯科‘偶像’国际马戏艺术节”, 分获“铜奖”、“特别奖”、“创新特别奖”。继2014年精品节目屡次斩获国内外重大赛事大奖后, 2015年2月精品节目《蹦床爬杆》赴摩纳哥参加“第四届摩纳哥蒙特卡洛‘新一代’青少年杂技比赛”,荣获青少年组“金小丑”奖,这也是华人在“新一代”赛场上斩获的第一个金奖。《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驻场演出5年来,天天爆满,有时一天两场,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1825天时间里,定时定点驻场演出共计1923场,接待各国游客观众97.33万余人,实现销售产值1.96亿元人民币,安置了160多名柬埔寨人就业,年度总收入为349.8万美元。
城市影院总数达205家,银幕700余块,座位8.7万余个,票房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52%,高出全国全年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票房收入位居全国22位。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08万场,译制少数民族语电影362部,分别超出年度任务5%和12.1%,我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荣获总局电影局年度综合考核一等奖。完成电视剧申报立项11部415集,完成《我是你的眼睛》、《生死翻盘》、《我叫刘传说》、《青春拼图》等4部135集电视剧的发行许可证核发工作,完成10部境外电影引进到电视台播出审查。
2015年“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到12月20日全省省级、州级、县级院团完成惠民演出11160场,占1万场的112%。其中省文化厅安排省级院团完成了惠民演出613场。在昆明的“艺术客厅”项目演出178场;“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到全省高校、中小学、边防部队进军营演出80场,下到41个县234个乡演出307场;文化厅公开向全社会采购5个优质院团惠民演出院团完成了50场,合计完成了613场。占500场总任务的123%。州级、县级院团完成惠民演出10547场,占总任务9700场的109%。全省惠民演出11160场,观众总累计达1000余万人(次)。
记者 李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