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老家“门牌号”即将揭晓

07.03.2015  11:11

  “天线宝宝”又放飞一批

  “海鸥去哪儿”专题片开机

  去年12月2日和今年元旦,两批身背“GPS小书包”的红嘴鸥在昆明滇池大坝、翠湖公园和环西桥被放飞。昨日10时,昆明广播电视台“海鸥去哪儿”公益探秘行动,第三批佩戴GPS装置的红嘴鸥放飞暨“海鸥去哪儿”纪录片开机仪式,在滇池大坝举行。接下来,“海鸥去哪儿”项目组计划跟随GPS回传数据,到小精灵的家乡探访,因此,“天线宝宝”老家的“门牌号”到底是多少,谜底即将揭晓。

   初步结论

   红嘴鸥夜里爱睡在开阔安全避风的湿地

  昨天上午,第三批背着“GPS小书包”的红嘴鸥,一只只从科研人员手中飞向蓝天。

  市民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红嘴鸥确实壮实了,胆量也越来越大,一大批停在岸边接受拍照,有的还飞到人们手中啄取食物。目前一大部分红嘴鸥头部已变黑,披上了“婚纱”,这可是它们性成熟的标志,飞回家就可生育小宝宝了。

  自去年12月2日启动以来,“海鸥去哪儿”公益探秘行动,已成功放飞了两批13只佩戴GPS装置的红嘴鸥。3个多月里,这些红嘴鸥已发回12000多条数据,清晰描绘出了红嘴鸥在昆生活习性、活动路线和栖息地。伍和启介绍,探秘开始至今,对红嘴鸥的研究更为全面而深入。“如它们去年除夕就开始折返,大坝5号目前已抵达宁夏银川,是全世界第一只记录迁徙路线的红嘴鸥。”根据此前两批放飞的红嘴鸥,目前可得出初步结论,它们晚上喜欢栖息于海东湿地、西华湿地等。“水域开阔、安全、避风是这几个地方的共同特点。

  昨天放飞的最后一批GPS红嘴鸥,也将加入到科研对象行列中,并在3月中下旬和其它红嘴鸥一起踏上迁徙路途。届时,科研人员将通过红嘴鸥佩戴的定位装置,全程追踪它们的迁徙路线和最终栖息地。

   专题记录片

   纪录30年昆明人鸥情 将随GPS探访红嘴鸥老家

  随着第三批GPS红嘴鸥放飞,并陆续传回GPS信号数据,“红嘴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等疑问,也将随之解开。疑问的解开,除了能让昆明市民更了解红嘴鸥外,还能通过这些数据更科学、更有效地保护它们。

  昨日,“海鸥去哪儿”专题纪录片《30年的约会》开机仪式同时举行。纪录片导演王冬介绍,这部纪录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30年来的人鸥情部分,着重于昆明人与红嘴鸥间的互动,有一定历史跨度,会包含“海鸥老人”这样的感人故事。另一部分是展现首发和内容都更为理性的“科普”部分,将结合“海鸥去哪儿”活动采集到的方方面面数据和科研结论进行探秘,且摄制组初步计划,将跟随GPS直接到它们的老家进行拍摄。

  (春城晚报)记者 李超

  GPS追踪器

  产地:美国

  数量:共30台

  耗资:每台3万多元,30台花费近100万元。

  机型:机重9.5克;背板上有一块光伏板;防水、轻便。

  作用:一年后将能在数据库中记录下最详细的海鸥生活轨迹图和迁徙图等信息。

  “海鸥去哪儿”探秘行动

  核心目标

  揭秘迁徙密码探寻生活轨迹揭开生态谜团

  实施原因

  之前通常采取环志方式进行监测,但所收集信息相对单一、滞后,且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