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七彩云南更精彩:云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实录

08.03.2016  18:39


李纪恒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陈豪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一年来,云南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云南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云南脱贫攻坚如何兑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旅游市场顽疾如何整治……


7日上午,云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记者开放,吸引了33家中外媒体的70余名记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记者们争相提问,李纪恒、陈豪等代表一一回应,坦诚对答。集体采访结束时,记者们仍意犹未尽,纷纷点赞:云南代表回答诚恳、态度开放,展示了真实、生动的云南形象。

六个“狠抓”招招抓落实

实现“一个重大突破两个确保

中国报道记者:去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请问一年来云南省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都有什么举措?未来又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李纪恒代表:一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思想引领和力量源泉,先后召开三次省委全会,分别研究了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和云南“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问题。层层抓学习、一心促跨越、科学谋发展,推动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

我们狠抓稳增长。着力抓好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实,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7%,较好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目标。

我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年攻坚战基础上,又启动实施路网、航空网、水网、能源保障网、互联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5年大会战,谋划并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着力破瓶颈、补短板、强支撑。

我们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激活存量与做优增量的关系,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集中力量培育壮大8大重点产业,修复传统动能,打造发展新动能。

我们狠抓改革攻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行政审批、财税、国企、农村、教育、科技、开放、公安、供销社、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市场活力、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我们狠抓扩大开放。以昆明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引擎,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和“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双向开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成功举办第3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3届昆交会、2015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

我们狠抓共建共享。全力以赴保障民生支出,积极扩大就业,继续推动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特别是鲁甸、景谷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居,现在鲁甸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是医院、是民房,建议你们去实地看看。

对云南来说,今后5年的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一个重大突破、两个确保”。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战略定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确保47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此,我们要全力以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保持“十三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8.5%左右;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建设幸福云南。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使空气更清新是我们的使命

新华社记者:每当全国各地都是雾霾一片的时候,云南的朋友就特别喜欢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每到冬天,有不少北方朋友买一张机票飞到云南,就是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云南将如何发挥丰富的绿色资源优势,真正成为中国的一扇绿色窗口?

陈豪代表:我们感谢大家喜欢云南的蓝天白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国家的战略定位,也是云南发展的基本遵循。就像你所说的一样,使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水更加干净,始终是我们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我们一定要视生态绿色为自己的生命线,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是弘扬绿色文化。我们云南傣族有一句俗语:“没有树就没有山,没有山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人。”这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全省上下认识统一,就是要把这种基于我们民族的、传统的绿色文化保护好、弘扬好。

二是发展绿色经济。对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包括招商引资等,我们的态度明确,凡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拒绝,一些现有的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过剩产能,也要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行调整,积极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

三是推动绿色生活。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国情、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树立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健康的生活风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云南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切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建设“森林云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改穷业挪穷窝破穷局斩穷根脱穷境

脱贫攻坚任务重措施硬

香港大公报记者:今年两会,脱贫工作是一个热点。云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总书记到云南时,还专门会见了独龙族代表。云南准备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来完成脱贫攻坚这个艰巨任务,兑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李纪恒代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边疆。”脱贫攻坚是云南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目前,全省有8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50万的州市有3个,超过20万的县有2个,4个州市所辖县都是贫困县,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任务艰巨繁重。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云南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咬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放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全面兑现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

我们做了几个方面工作。我们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五个清楚”:开展好贫困对象识别和脱贫人口退出的动态管理工作,真正把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弄清楚;把哪些贫困人口已脱贫弄清楚;把哪些是新增贫困人口弄清楚;把哪些是返贫的贫困人口弄清楚。

我们紧扣“五个一批”,措施到户到人。聚焦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制定并落实“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到户到人,真正实现扶持产业发展“改穷业”、实施易地搬迁“挪穷窝”、生态补偿“破穷局”、加大教育投入“斩穷根”、社会保障兜底“脱穷境”。

我们解决特殊类型贫困问题,聚焦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确保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怒江,我们已经启动了怒江机场、高速公路建设,还要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对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全面停止小矿山、小水电开发,建设国家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现在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惭愧地告诉你,这是贫穷落后的怒江;到了2020年,如果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会愉快地告诉你,这是旅游天堂怒江。

我们还要抓好镇彝威革命老区扶贫。革命老区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我们必须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大家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唱的就是西盟县佤族同胞。现在,我们在西盟县和邻近的孟连县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边疆村村寨寨建起了幢幢新房、片片新村。我们还要聚焦全省9个“直过民族”,用真金白银、真心真情、真刀真枪打赢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以及社会各界对口整乡整村整族帮扶正在全力推进。

我们要健全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形成脱贫攻坚整体合力。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建立“挂包帮”长效机制。

总之,我们在全省建立“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到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补齐短板调整结构

用好供给侧改革发展机遇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云南作为边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跨越发展重任在肩,如何推进结构性改革,从而补齐短板,有效化解提高发展速度与优化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

陈豪代表:云南存在“过剩”和“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改革既面临繁重任务,也面临发展机遇。我们有产能过剩问题,比如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也存在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问题,比如有80%左右的工业用品和日用品要依赖省外供应,还比如小型农用机械设备的生产不能满足周边国家的需求。云南的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改革,要坚决贯彻中央“三去一降一补”部署,通过结构性改革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发展。

首先,产能过剩的产业要坚决调整,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相悖的产业要坚决淘汰。其次,要大力补短板。云南的短板很多,如贫困人口多、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差等。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前几年实施了交通基础设施3年攻坚战,去年8月又启动了“五网”基础设施建设5年大会战,就是为了消除贫困,破除严重制约发展的瓶颈。

产业发展不充分、工业化程度不高也是云南需要补齐的短板。我们将在3个方面着力。一是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生物医药、可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发展的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业、航空等产业,也包括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关注云南实施的“云上云”行动计划。二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比如延长铅、铜、锡等有色产业链,推动旅游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等。三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挥劳动力资源、联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等优势,承接东部地区轻纺业、出口加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转移。

我们还将通过创新驱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助推云南产业优化发展。如近来,跟北京等地著名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项目,引进一些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落地云南。同时实施央企、民企、外企和科技入滇战略,营造亲商、清正发展环境。

排毒、清毒、刮毒、疗毒

重构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新京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有多名高官落马。请问2015年云南反腐工作是否到位,有哪些不足?今年反腐工作重点是什么?

李纪恒代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认真总结、深刻汲取白恩培、仇和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沉痛教训,召开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全面反思、全面总结、全面部署管党治党工作,着力抓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做到用人立得起、党建推得开、制度抓得严、责任落得实、形象树得好,重构云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

我们从思想上“排毒”,把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跨越式发展专题学习培训班,推动党员干部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率先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党员干部身上的“八种病”,以杨善洲、高德荣等先进典型为引领,以反面典型为镜鉴,不断深化“四风”整治,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补钙”“加油”。

我们从作风上“清毒”,抓好责任落实的“牛鼻子”。省委常委班子带头找问题、列清单,带头逐条逐项边查边改,要求各级党委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以严肃问责倒逼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深入开展“六个严禁”专项整治,处理了一批顶风违规违纪干部。

我们从组织上“刮毒”,树立用人导向的“风向标”。坚持好干部标准,旗帜鲜明地树立忠诚干净担当、不让老实人吃亏、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三个导向”和“七个大力选拔和重用”“七个坚决调整和不用”的用人标准,严把群众关、廉政关、程序关、纪律关、任职关“五道关口”,选好用好干部。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不放松,重点查处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

我们从制度上“疗毒”,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围绕规范权力运行、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等关键问题,针对行政权力集中、容易发生腐败的行业和领域,注重制度建设、源头治理,统筹研究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制度“笼子”扎得更紧。

通过一年的努力,云南清风扑面、人心思进。我们将乘势而上,把好“总开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政治生态;树好“风向标”,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涵养政治生态;念好“紧箍咒”,以铁的纪律和规矩维护政治生态;筑牢“防火墙”,以科学严密的制度强化政治生态;用好“手术刀”,以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净化政治生态;牵住“牛鼻子”,以严格的责任落实保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使云南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从政环境清明干净。

旅游服务品质将不断提升

欢迎记者多来云南旅游采访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们不仅仅是云南朋友晒蓝天的时候想去云南,我们一年四季都想去云南旅游。云南是我国旅游大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但云南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去年丽江古城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还有导游骂人、强制购物等问题时常被社会与媒体关注。对于这些问题,云南省采取了哪些整治措施?特别是针对行业内一直存在的低价揽客和购物回补的模式,云南有没有采取整治措施?

陈豪代表:欢迎媒体朋友对云南旅游市场进行监督。旅游业是云南绿色发展的象征,是带动力最强的产业之一。去年,云南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也影响了云南旅游业的形象。事件发生后,我们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整治措施。一是加大了问责力度,对出现问题的地方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加强问责;二是加大了监管力度,在丽江、西双版纳等旅游热点地区推进旅游综合执法改革,试点设立了旅游警察支队(大队),对违规行为和不规范经营活动坚决查处;三是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通过在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方面提升,改变旅游市场小、弱、乱的状况;四是加强了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从而提升服务品质。

云南有迷人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相信通过这些措施和努力,云南旅游业服务品质将不断提升,旅游市场秩序将不断规范。欢迎各位记者多来云南旅游、休闲、采访、监督,帮助云南旅游业健康发展。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转载地址: http://www.yn.gov.cn/yn_ynyw/201603/t20160308_2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