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云南乡村精准扶贫“开药方” 换穷业挪穷窝居前

17.08.2016  11:40

民盟第七届民生论坛现场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应实施‘换穷业’、‘挪穷窝’、’换穷境’、’断穷根’、‘兜穷底’5招。”8月16日,长期扎根一线的云南扶贫专家、省扶贫办副主任杨李在民盟第七届民生论坛作主旨报告时这样表示。杨李认为,要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业等,推进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工程,将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折股到村,分红到户,破解失能、弱能贫困户增加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等问题。

现状

”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不均等

杨李介绍,云南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等原因,云南“老、少、边、穷、山区”五位一体的基本省情,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乡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然还没有根本改变,是我省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全省目前还有476个贫困乡、4277个贫困村。

杨李表示,贫困地区“”就“”在区域性主导产业对扶贫对象的辐射带动不强,“”就“”在没用四通八达的路、水、电、信基础设施条件,“”就“”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等,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云南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着力在“三个聚焦”上精准施策。

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施策

围绕滇西边境、乌蒙山、迪庆藏区和石漠化片区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切实编制好“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 2015年投入各类项目资金3230.25亿元,占规划2726.07亿元的118.49%,建成一批贫困地区急需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项目。

同时,聚焦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致贫因素相似的跨乡镇、跨县域的特困小片区展开精准扶贫攻坚,启动实施了宁蒗彝族自治县整县推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州推进,昆明倘甸扶贫开发综合试验示范区、红河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和昭通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加快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聚焦“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制定实施《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总投资达343.9亿元,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

实行“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先行启动西双版纳州昆罕大寨布朗族、曼班三队拉祜族、章家四队布朗族3个试点建设。

主动协调对接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公司)5家企业集团投入64.5亿元,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39万贫困群众实施重点帮扶,全力以赴打赢“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战。

聚焦建档立卡471万农村贫困人口攻坚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加强教育、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等“五个一批”,聚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攻坚。

杨李认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应实施“换穷业”、“挪穷窝”、“换穷境”、“断穷根”、“兜穷底”5招。

发展产业脱贫“换穷业

制定实施《云南省发展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强化“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业等,推进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工程,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

通过将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折股到村,分红到户,破解失能、弱能贫困户增加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等问题,提高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水平。制定实施《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组织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今年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5万人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抓住国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力度的机遇,我省全面启动《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云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规划覆盖48万户、180万人,项目注重实施产村深度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有效解决搬迁农户“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问题,通过巩固提升,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今年,下达年度计划任务18万户67.7万人(其中贫困户11万户41万人)。

生态补偿脱贫“换穷境

优先在迪庆、怒江和“镇彝威”革命老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补偿,今年新增退耕还林任务80%安排到贫困县。新增的护林员指标100%安排贫困人口。

发展教育脱贫“断穷根

构建“免、奖、助、勤、贷、补”多位一体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在迪庆州、怒江州启动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对“两后生”实行了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

实施社会保障“兜穷底

今年全省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2694元,12个计划脱贫摘帽县提高到3100元、率先实现“两线合一”。贫困县新农合地方配套资金基本实现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贫困群众看病就医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40元,新农合报销政策、农民大病保险、贫困县内看病先诊后付等制度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