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奔小康

24.09.2015  10:11

        本报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赵建军
      金秋时节,大理白族自治州偏远山区的农家小院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州、县、乡(镇)干部与贫困群众结亲戚、拉家常、谋发展。
      州委书记梁志敏在宾川县大营镇萂村、州长杨宁在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带头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全州近5万名干部职工深入贫困乡村、贫困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严字当头落实“挂包帮”,实字为要落实“转走访”。
      “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梁志敏在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实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工作合力;强化责任担当,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杨宁要求,广大干部要把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把组织领导的责任担起来;要把整合资源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把协同作战的责任担起来;要把扶贫攻坚关键环节落到实处,把精准扶贫的责任担起来。
      大理州扶贫开发犹如一场气势恢宏的战役,记者记录下来的只是州委、州政府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牵肠挂肚困难问题的几个“镜头”。

      扶贫重安居
      陋室变新房
      弥渡县弥城镇山高村委会山高村民小组的半山坡上,有一套呈“”字型的漂亮新房。蓝色的合成树脂瓦,钢架结构+硅酸钙板“拼装”而成4室1厅,面积66平方米,环保而适用。房主是有智力障碍的特困户普存保,他用一句话向记者表述心中的喜悦:“我就像做梦一样!
      今年42岁的普存保和妻子都没有劳作能力,两个孩子分别在读职中和小学。一家4口人全靠农村低保生活。10多年前,村委会筹集1万元钱,帮他家盖起了3间简陋小平房,如今已成危房。
      “这套房子花了6.8万元。”村党总支书记毛兴祥介绍说,今年6月,普存保家列入“贫困户住新房”帮扶对象,有4.81万元补助,不足部分由挂钩帮扶的县扶贫办“兜底”。村里另外一家特困户毛兴富家,一家4口人靠低保生活,目前已经准备了材料,准备盖80平方米的砖混平房,过几天就要开工了。
      弥渡县扶贫办副主任李继福介绍说,县委、县政府很重视贫困群众的“安居工程”,去年在德苴、苴力、牛街3个乡镇实施了113户土坯房改造,今年又通过整合住建、财政、扶贫等资金,按“一户一策”的办法帮助200家特困户住进新房。
      在宾川县大营镇,如今已有33家特困户搬进了新房,瓦溪村委会厂坡村的特困户严珍学家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63岁,妻子患病,女儿在临沧读大学。一家人原来住在年久失修的40平方米茅草房里,没有能力盖新房。现在,自己没有花一分钱,就搬进了7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小平房。他高兴地地对记者说:“过去一刮风下雨心里就害怕,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
      宾川县扶贫办主任史强介绍,大营镇通过摸底排查、筛选、公示,确定了63户无房或住危房的特殊困难家庭,兼顾“安全、省时、节约”原则,根据贫困家庭常住人口确定建设规模,两人以下建2间钢架结构小平房,48平方米;两人以上建3间钢架结构小平房,70平方米。首批33户投资201万元,来自于财政补助、社会捐助和挂钩部门资助。今年下半年启动第二批15户、明年启动第三批15户住新房工程。.
      “今年,宾川县计划启动实施200户特困户住新房工程。目前,已启动实施100户,另外100户也在规划筹备当中。”史强说,要认真总结大营镇特困户住新房工程的成功经验,统筹整合各块资金,按照“统一补助标准、统一规格、统一建造”的要求,实施“千户新建、万户危改工程”,如期彻底解决贫困群众无住房、住危房问题。
      “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最基本的住房保障问题,历来是州委、州政府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大理州扶贫办主任施榆兵介绍,在扶贫安居工程实施过程中,补助标准偏低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今年初,州政府出台了《特困户住新房工程实施意见》,按照“农户自愿、公开透明、自力更生”和“州统筹、县(市)负责、乡(镇)实施”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优化整合扶贫资源,补助每户不低于4.81万元,确保特困户能住进新居。今年,全州计划在农村实施3000户特困户住新房工程。同时,今年将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

      四两拨千斤
      信贷破瓶颈
      走进南涧县俊仲号商贸有限公司,仿佛进入了一个漂亮的城市花园。
      “县政府将我们公司列为首批扶贫龙头企业,在政策和资金扶持上给予大力支持,今年4月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放了500万元财政扶贫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贷款,收购春茶时对缓解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发挥了极大作用。”公司董事长汪俊仲感激地说,“当时,我们左手拿钱来,右手就将钱送到茶农手中。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感到很温暖。
      汪俊仲10年前从重庆带着7万元钱来南涧县南涧镇杨免庄创办茶厂,如今公司发展到有员工140人,年销售收入1亿元,辐射带动周边3000多户茶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多户。他高兴地说:“我们的二期厂房已经竣工,准备再招收50至80名员工,带动更多的农户通过种茶实现脱贫致富。
      “精准信贷、破解融资瓶颈,这是我们县和我们州的一项重点工作。”南涧县扶贫办主任汪洪金时说,南涧首先是构建服务体系,成立了“三农”金融改革领导组,召开银企联席会议,依托政务服务体系,组建县乡“三农”金融服务和农村产权流转服务机构,提供农村产权登记、评估、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其次是创新金融产品。推出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助保贷”、财政扶贫风险基金担保等10项金融产品,目前金融机构存贷比106.7%,10项“三农”金融产品贷款余额12.7亿元,占贷款余额的1/3。与此同时,实施精准信贷。筹措5610万元,设立多个融资担保基金,获得担保授信5.61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重点农业企业实施精准扶贫,如今已经担保贷款3.9亿元。
      “今年初,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信贷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在全州每年筹集1亿元以上,专项用于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理州扶贫办主任施榆兵高兴地说,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犹如抓住了信贷扶贫工作的“牛鼻子”,既有利于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矛盾,使贫困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双赢;又有利于增加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今年,全州计划投入扶贫信贷资金13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计划投放60亿元信贷扶贫资金。”施榆兵主任介绍,大理州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信贷扶贫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扩大扶贫信贷规模,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为贫困群众培植产业、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二五”以来,全州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1.86亿元,投入财政扶贫贴息资金975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规模居全省第一。“十二五”以来,全州有65417家农户获得了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受益人数达286798人,实现增收60957万元。

      输血变造血
      产业拓富路
      “种植金银花,日子花上花”、“要想找金花,种植金银花……”云龙县长新乡公路边,醒目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我家去年种了3亩金银花,从今年6月开始摘花,最高的一天收入298元,最低的一天也有100多元。”云龙县长新乡佳局村村民杨义仙高兴地说,金银花收购点就设在村里,每天卖花都很方便。种植金银花的收益,比过去种一亩玉米的收益高多了。
      长新乡佳局村村民冯中宽的脸上同样乐开了花。他家去年种植3 亩多金银花,目前收入有8000多元,到年底采摘结束时可以突破1万元。今年又扩种了7亩金银花,还在地中套种了樱桃树苗。他风趣地说:“再过两三年金银花进入盛产期,一亩收入就是一个‘万元户’,照这样发展下去,想不富也难啊!
      “我们县按照产业布局,利用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和村级互助资金的力量,扶持贫困乡村、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云龙县扶贫办主任杨胜华介绍,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找准定位,以“产业基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为重点,按“中、小、微”规模精准布点产业实体,扶持和培育以烟草、茶叶、核桃、中药材、畜牧、麦地湾梨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高原山地林畜茶果药生态产业带”,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
      “州委、州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有力推动了贫困群众实现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增收有潜力。”大理州扶贫办主任施榆兵介绍,全州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村为基础、连片开发、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政府、市场、农户、科技、金融“五轮”驱动,整合财政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农户培育核桃、烤烟、茶叶、蚕桑、薯类、水果、生物药业、养殖等增收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扶持“一村一特”,建设“一村一品”,形成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十二五”以来,全州共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167个,培育了一批地方优势产业,覆盖和带动农户52716户、120115人。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共组建互助社163个,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2525.28万元。扶持农村加工业1586个、运输业678户、农产品流通等4379个,受益人数达286798人,实现增收60957万元。下关沱茶、欧亚乳业等60个企业得到了扶持,带动贫困农户3.1万户13.95万人,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理,必将成为永远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地和人们的向往之地、眷恋之地、归心之地、筑梦之地、祥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