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18米的大型千人面塑 还原云南人古风遗俗

09.02.2018  00:11

    提起面塑,很多人对其印象还停留在街头摆放的卡通小人偶。2月8日,大型千人面塑作品——《我们的节日》在昆明市博物馆首次与市民见面,该作品一展出便惊艳了全场。这组由上千个人偶组成、长达18米的作品,是8位民间艺术家历时1年打造的精品,通过面塑、雕刻等多种手法,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还原了云南多民族的古风遗俗。

     规模极罕见

    由上千人偶组成 长达18米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起源于我国北方,在云南流传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传统的面塑主要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娶亲、傈僳族爬刀山、佤族的木鼓舞、哈尼的长街宴……在市博物馆长达18米的作品展台上,身穿各民族服饰的彩色人偶形态各异,搭配上逼真的道具,生动地还原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民俗。不仅如此,通过构建不同的场景以及人偶的活动,作品中还展现了春节杀猪、古戏台唱戏、舂糍粑,以及元宵节跳蚌壳舞、划旱船、颠毛驴等传统的民俗活动,同时将盖房上梁、烤饵块等云南人传统的市井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这组作品由上千个人偶组成,长达18米,可以说在全国都是比较罕见的巨型面塑作品。”这组作品的总策划、昆明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的负责人王仲德介绍,除了规模罕见外,这组作品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它将云南传统的少数民族民俗汇聚在同一个作品中。“云南26个民族大大小小的节日多达200多个,我们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18个来进行展现。”王仲德说,可以说是云南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制作难度大

    运用十多种工艺打造而成

    提起这组作品的来历,你或许想象不到,它诞生于昆明金殿公园后山哈马者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在这里,昆明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的8位民间艺术家经过1年多的努力,才制作出了这组大型面塑作品。

    昆明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是昆明地区较早成立的综合性最强、影响力较大的民族民间文化传习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多年来,传习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市场平台,对民间艺人进行宣传包装,形成团队力量,吸纳了近100位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事实上,这并不是王仲德的团队第一次制作大型面塑,早在2009年,王仲德的团队就曾经打造过一个大型千人面塑——《时代的脚步》,该作品展现了半个多世纪前昆明的市井生活,被誉为“昆明的‘清明上河图’”。

    2015年亮相昆明南博会的大型面塑作品《茶马古道》也是出自他们的团队。《我们的节日》则是他们团队第一次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展现云南的民俗。到目前为止,此类大型面塑作品在省外都比较罕见,就连来自“面塑之乡”山东菏泽的手艺人,也慕名前来学习。

    “别小看这组作品,它的制作过程运用了面塑、木工模型、剪纸、编扎、布艺等十多种工艺,十分复杂。”王仲德介绍,传统面塑原料时间长了容易干裂、褪色,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他们将面塑的原料进行了改良,选用软陶,以达到持久塑性和保色的效果。

    由于手工艺大师平常都有各自的工作,因此只有在空闲时间才能抽出时间来做,因此整组作品制作历时一年。临近春节,大师们加班加点,终于在节前展出与市民见面。王仲德坦言,这组作品仅作展示使用,并不用于出售,在市博物馆展出之后,将放在云南省文学艺术馆长期进行展示,用于宣传云南民族民间文化。(春城晚报 记者期俊军/文 高伟/摄)

编辑:姬祥虎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