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滇池度假区生态立区 捞渔河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品牌

10.01.2018  09:22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杨雁 无论是本地市民或者外地游客来到昆明,冬春时节总会去草海大坝上观睡美人山、喂红嘴鸥;夏秋时节会来到云南民族村、海埂公园或捞渔河湿地、永昌湿地避暑纳凉、赏连片的植被、呼吸清新的空气。自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1992年建区至今25年,度假区坚持以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绿化建设,推进生态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助推度假区成为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1月9日,昆明市“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专题采访走进滇池度假区,近距离感受度假区沿“规划引区,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兴区,文化活区”的发展之路取得的新变化,呈现的新面貌。

夜晚的植物迷宫。供图

     度假区绿化率在全市领先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面积为47.5平方公里,由海埂片区22.5平方公里和大渔片区25平方公里两部分组成,常驻人口约10万人。辖区内形成了以体验26个民族风情和高原体训、康体休闲度假为特点的两大特色品牌。

    度假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蔡敏俊副局长介绍,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要实现让人爱来旅游、适宜旅游的目的,抓好生态建设、营造宜居、绿色的环境显得尤其重要。自度假区建区的25年来,该区的绿化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如今度假区绿地总面积达2169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53.16%(已明显高于昆明市主城区2015年末的统计数据绿地率38.2%),绿化覆盖率达56.92%,人均绿地面积为65.04平方米,道路绿化率为100%,河道绿化率为100%,度假区因此成为昆明市生态环境最优美、最宜居的区域之一。辖区内风景名胜众多、风光秀丽,深受广大游客及本地居民的喜爱。正是这些优势及特色亮点,推进了度假区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

    结合昆明打造世界春城花都的目标,2018年度假区计划新增绿地2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8公顷,附属绿地12公顷;计划种植乔木1.5万株;此外将对观景路、盘江西路2条城市道路实施绿化提升改造,配林萌路建设,同时启动海埂公园等的提升改造。

公园1903的标志性建筑凯旋门。供图

     住公园1903可赏湖光听鸟鸣

    公园1903位于位于滇池度假区内,滇池路与广福路之间,项目总占地约1500亩,配建公园及配套商业约800亩。该项目是一个由开放式公园、婚庆配套、葡萄庄园、教堂、音乐厅、游乐园、学校、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承载婚庆一体化服务、购物、美食、娱乐、休闲、居住、商务、旅游、运动等功能的综合项目。

    穿过公园1903的标志性建筑凯旋门,来到名为云湖的一片人工湖区域,可以看到鸥群在湖面上欢快地翻飞,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鸟也时常会光顾这里。冠江商业集团企划总监谢铨介绍:“云湖水域面积约9万平米,水深约2米多,采用了国家专利“食草虫”生态水净化技术,使湖里的水达到1类饮用水标准。”远远望去,湖的另一侧耸立着几栋不高的居民建筑,每天清晨,推开窗户,赏湖光听鸟鸣,这也许是城里人最美的生活方式。据介绍,目前湖边的住宅均价达到每平米1.8万左右。

公园1903内的云湖。供图

    在1500亩土地上,公园1903除住宅用地,其他用地包括城市开放景观用地、商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办公用地、学校用地约900亩,用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开放空间,包含城市开放公园、知名电影院校、复古酒店、幼儿园、标志性建筑物、大型城市雕塑、3.2公里的火车动线。整个项目拥有2个翠湖大的城市景观空间,设置了近20万平米的大型综合商业。项目通过新型城市空间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了度假区的区域价值,同时为度假区的人居环境建设作出了贡献。

    如今来到公园1903还添了一个新玩场,这里打造了西南最大的植物迷宫,占地约2万平米,且配备了夜间灯光照明,可供游客夜间游玩。夜幕降临之后,居住于附近的居民可以来云湖看伴有灯光的喷泉,也可以去迷宫里健身步行。

海埂大坝是最好的观鸥喂鸥地。

     大坝喂鸥 湿地休闲

    海埂大坝是度假区重要的景点之一,目前已成为市民休憩和游客到昆明旅游、观鸥的一个首选地。

    度假区环保局土绍云副局长介绍:“海埂大坝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围海造田时代,最初设计是为了起到防汛抗洪的目的,大堤全长2400米,基础坐落于软基上,当时大堤未作规范碾压,90年代曾出现过险情。2000年对大堤背水面进行了加固处理。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提升改造,对坝面的绿化、灌木、草坪、树木进行了增植,丰富了大坝上的绿化景观。第三次提升改造是2017年4月开始进行,主要实施了海埂大坝加固提升及水体置换通道的工程。如今的海埂大坝通过外挑式亲水平台建设,使大坝面积翻了一倍,项目用地达到4万平方米,大坝由南至北长约3公里,从东到西达到了16~27米。大坝提升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前坡抗滑稳定性这一安全隐患,同时增强了大坝的防汛抗洪能力,降低草海的蓝藻富集程度,提高了草海湖体水质,有效改善水环境,提升了大坝的景观。

    海埂大坝除了观鸥外,也是市民散步、锻炼的最佳去处。空气好,绿化覆盖率高是吸引人们持续来这里游玩的亮点。数据显示:大坝绿化面积为38830平方米(其中观景路6357平方米,观景路南段防风林2800平方米,草海西大堤29672平方米),种植各种乔木3500余株,灌木地被33000平方米。

    紧邻草海大坝附坝的永昌湿地公园占地面积218亩,湿地率82%,是船房河入湖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也是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生态修复与建设工作中“退塘还湖”的典开代表。度假区在建设时将船房河水引入湿地,与草海水域相连,起到了生态治理、净化水体的作用。利用拆除鱼塘围堰及清淤堆积建成16个景观岛屿,在岛屿边缘栽植亲水藤蔓植物,加强岛屿临水边缘的稳固及景观效果。利用岛屿、风向及水体流动的作用使湿地形成内外两个生态圈,外生态圈为远景生态圈,增强生态景观效果的同时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而内生态圈为主生态圈,内缘延续至海埂大堤,同时依托鱼塘田埂组织园路在湿地体系之中,为市民提供了亲水、休憩、娱乐、散步、观景感受湿地魅力的途径。内生态圈内实施的湿地公园灯光亮化工程,在夜间将湿地公园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装点了璀璨的城市夜景。永昌湿地的建成,为滇池的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发挥了明显功效,同时为广大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一个景观靓丽的生态湿地公园。

捞渔河湿地公园水天一色。

     捞渔河湿地公园向国家级目标迈进

    离开海埂大坝,驱车约半小时来到捞渔河湿地公园,公园位于滇池东岸,地处滇池35条主要入湖河道之一的捞渔河入湖口,占地800亩,湿地率达75%,是捞渔河入湖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2014年10月,度假区遵循“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生态最大化”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实施捞渔河湿地建设,2015年5月竣工。拆除滇池防浪堤恢复湖滨自然岸线及草本湿地,将捞渔河河道水引入中山杉生态林带内均匀分布,形成的乔木湿地与湖滨草本湿地完美的结合,最大限度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河道水经湿地净化后,水质明显提升,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得到较好发挥。经检测,捞渔河入滇水质已由原来的劣五类水改善为五类水,部分区域水质达到了四类,水质富营养情况有所改善,捞渔河湿地也成为环滇池湿地净化水质明显改善的湿地之一。并依托原有农田道路建设园路,新建湖滨步道、林间栈道、自行车道等游道,构建湿地内部交通网络。在滇池一级保护区以外建设配套服务区,市民能够亲近自然,感受湿地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旅游。

    度假区国投置业公司范志宇副总介绍:“如今,捞渔河湿地还通过举办一些花事活动,丰富湿地季节性景观,增添人气,比如郁金香花展、大丽花展、油菜花展、向日葵花展等。统计显示:2015年5月-12月入园人数为86万人;2016年150万人;2017年超过200万人。目前,湿地公园内已经地栽种下60万株郁金香种球,还有60万株待盆栽种植,春节前后,捞渔河湿地公园将呈现35个不同品种120万株郁金香花海盛景。

    2017年12月27日,捞渔河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本次全国64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获批单位,云南只有两家,捞渔河湿地公园位列其中。并计划通过3年建设及通过验收,成为真正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定位为以入湖口及湖滨湿地生态保护与水质净化功能提升为基础,大力开展土著生物栖息地恢复重建,同时兼顾湿地景观及湿地文化科普宣教平台搭建,建设一个集滇池治理示范、生境保护与恢复、公众湿地生态体验及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城市近郊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将让更多的市民共享湿地公园建设成果。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度假区正持续深入地开展环境整治,坚持做好人居环境维护工作,保障辖区内居民居住水平稳步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优化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