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好“国际昆明”的成长坐标

25.01.2016  11:08

    国际化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昆明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而是大手笔、大战略、大布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向前推进,加快建设“国际昆明”可望成为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那么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内涵、指标、形态是什么?方向和路径咋选择?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有必要厘清和引起重视。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定义多种多样,解释的维度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从概念意义上看,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包含三个关键词,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目前较一致的认识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一般是指在某一国际区域内,与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程度的国际化城市。挂上国际中心城市这个名头,意味着这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关联性特征,辐射半径超出国界,具有明显的国际影响力,或者说国际化程度较高。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辐射效应、资源配置效应、综合实力排位、城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交流合作甚至外国人口在本城市的数量等方面,都要一些“硬指标”。

    研究表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处在某一国际区域内经济体系的连接点上,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在区域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突出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某一国际区域内,其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应位居前列或排位靠前。区域性国际城市需要一些“硬件”设施作支撑,也需要具备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比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与区域内城市互联互通、通达性方便快捷;多个国际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著名高校、知名文化机构聚集于此;交流合作、涉外经济、商务和民事管理法规、管理手段符合国际通行惯例……

    纵观巴黎、新加坡、香港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公认的国际中心城市不难发现,其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突出的文化视野,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适应性和耐用性。因此有专家建言,昆明要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需要确立几十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而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规律,切忌“盲人摸象”。要寻求全新的平台或支点,科学谋划好“国际昆明”的成长坐标,彰显“春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城市内涵、城市品质、城市形象、城市文明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辐射力,才有希望摘得“国际昆明”这顶沉甸甸的桂冠。

    昆明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积淀和旅游资源,把昆明推向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潮头。国际空港运营、轻轨建设提速、国际大通道建设高潮的掀起,构筑“国际昆明”具备了一些发展要件,但仔细“考量”,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任重道远,仅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有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明显短板,产业结构有待清晰完善,长期余留下来的“城市病”等等,从根本上制约了城市品质和城市面貌的快速提升。要在短期内整体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水准,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

    “国际昆明”建设不可能设定目标就能速成,但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无疑最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修修补补,需要从观念、思路和理念上“国际化”,才能破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题。国际城市建设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改革创新和思想解放的过程。国际城市建设最忌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做表面文章,建设过程中要多些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少些盲目决策和浮躁心态,不能为短期内实现国际化而国际化。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寻找突破口,通过城市“国际化”解决人、财、物、信息和整体文化的跨国界交融问题,让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通过跨国界交融得到提高,方能彰显昆明的“国际范”和核心价值。(昆明日报 小丁)

编辑: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