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人才培养结硕果:今年3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

09.12.2017  02:21

继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入选省科技厅牵头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省创新团队带头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当选工程院院士之后,2017年11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最终公布,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省科技领军人才)成功当选院士。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7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9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地学部10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技术科学部12人(云南当选院士韩占文属数学物理学部、季维智属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昆明理工大学已有院士3人,成为全省院士最多的大学。

云南省1995年启动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2005年启动省创新团队培育,2008年启动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2012年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启动了院士自由探索专项、2017年启动实施了云岭高层次人才专项、云岭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专项。省科技厅牵头实施的这一系列科技人才计划和专项递进式实施,全面实现了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精准培养”,历经20余年砥砺前行,以扎实的系统工程筑起了云南科技人才“金字塔”,先后有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张亚平、朱有勇等当选两院院士。今天,又有3位院士脱颖而出,为云南科技人才工作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相关链接  云南新当选院士简介

季维智,男,汉族,1950年6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科学院昆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研究所第四任所长、所党委委员、研究员。云南省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专家组”成员(2006-2014),“国家实验动物研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季维智长期从事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的研究,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猕猴干细胞和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方面获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非人灵长类靶向基因修饰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Cell,Cell Sten Cell, PNAS, Stem Cells,JBC,Biology of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韩占文,男,1984年在河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云南天文台获硕士学位,199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圣体学院)获博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出站。2012年8月任云南天文台台长;2013年入选为云南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015年在第29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被选为财务委员会主席和恒星演化委员会组委。

韩占文长期从事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对恒星演化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建立了多类特殊恒星的形成模型,在热亚矮星、钡星等的形成方面完成了奠基性的工作。最终将特殊恒星形成模型应用到星系研究之中,开拓了星系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获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其团队所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奖”、1人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获国家优青。他带领的团队被国际同行称为“Yunnna Group”。

彭金辉,男,1964年生,彝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获博士学位。先后入选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金辉长期从事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紧紧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冶金,开展微波冶金基础理论、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解决冶金领域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冶金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将电磁学、物理化学和反应工程学交叉融合,建立瞬态特性方程、升温速率新方程,揭示物料电磁特性随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研发微波电磁特性高温测试系统,创建数据库,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出版了《微波冶金》专著,主要成果被《nature CHINA》亮点述评,为ESI的Top1%高引用论文。

彭金辉带领团队发明多源大功率微波反应腔分布耦合技术,实现兆瓦级高功率和大型微波谐振腔集成;发明了扼流抑制和微波防泄漏技术,保障连续作业安全;发明了多参量自适应控制等技术,实现动态过程的可控和快速响应;发明适用于微波冶金的高温工业炉腔材料,透波、力学和热学性能好,易加工、价格低;攻克了微波冶金装备工程化面临的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和专用炉腔材料四大难题,实现成套装备自主创新。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78项,授权发明专利68件;发表SCI论文149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