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元江县农技站积极开展普通野生稻后代种品比试验 为选育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04.01.2017  14:03

为选育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新品种为目的。我站与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合作,对合系35与元普野生稻杂交后代种进行选育,从中选育出性状优良、稳定性强、产量高的优质水稻新品种,为今后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夯实了基础。
  一、试验地点
  试验田晚稻设在农技站基地内,面积3.5亩。试验田海拔400米,土质为狗屎土,肥力中等,背风向阳,土地平整,排灌方便。
  二、试验品种
参试品种为合系35/元普野生稻杂交后代云资籼50号(yj-6)、云资籼42号、DH13-1共计3个。各品种的试验面积不相等,栽培规格4×7寸,每亩2万丛。
  三、栽培要点
      1、生育期:晚稻于2016年7月12日播种,采用湿润育秧的方式,于8月2日移栽。9月8日—10月18先后抽穗,10月11日—11日3日先后成熟。播种至成熟在92—116天之间,于11月7日结束收种,试验历时120天。
  2、肥料:秧田期用5.0kg 尿素作分蘖肥施用;大田期亩用20kg尿素作返青分蘖肥,大田期亩用5kg尿素作穗肥施用。
  3、水浆管理:秧田期秧厢以湿润为主,保持厢有薄水,以利于秧苗发棵分蘖,直至起苗移栽。大田期保证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足水养苞,深水抽穗,湿润灌浆壮籽,至后期适时断水,保证谷粒正常成熟。
  4、虫害防治:秧田期亩用50%杀螺胺60g拌分蘖肥于7月22日施用防治福寿螺;大田期亩用50%杀螺胺60g兑水45㎏于 8月2日、6日喷施防治福寿螺二次;大田期亩用5%甲维盐20ml+98%巴丹30g+1.8%啊维菌素10g兑水45㎏或52.25%农地乐15 ml+98%巴丹30g+70%吡虫林5g于8月4日、16日、19日、25日、30日、9月3日、6日、7日、9日、13日、21日、30日、10月8日喷施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13次;于9月8日、13日、19日、26日、30日、10月8日、24日投放鼠药防老鼠七次。
  四、试验结果
  1、株高、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株高在90.6—119cm之间,最高是云资籼50号(yj-6),最矮是DH13-1;穗长在18.82—27.8cm之间,最长的是云资籼50号(yj-6),最短的是DH13-1;穗粒数在79.6—314.5粒之间,最多的是云资籼50号(yj-6),最少的是DH13-1;实粒数在70.4—286粒之间,最多的是云资籼50号(yj-6),最少的是DH13-1;结实率在90.9%—77.3%之间,最高的是云资籼50号(yj-6),最低的是云资籼42号;千粒重28.5—25.1g之间,最重的是云资籼42号,最轻的是云资籼50号(yj-6)。
  2、实收测产结果:晚稻实测云资籼50号(yj-6)、云资籼42号、DH13-1、CK(对照本地栽培品种)四个品种,云资籼42号面积1.3亩、总产524.4㎏、单产 403.27㎏比对照268.67㎏增产134.6kg,居第一;云资籼50号(yj-6)面积1.1亩、总产350.35㎏、单产318.5㎏比对照268.67㎏增产49.83kg,居第二; DH13-1面积0.8亩、总产218.7㎏、单产 273.4㎏比对照268.67㎏增产4.73kg,居第三;CK对照面积0.3亩、总产80.6㎏、单产268.67㎏。
  3、结果:由于8、9月份晚稻分蘖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危害较重,严重影响晚稻产量。云资籼50号(yj6)、云资籼42号、DH13-1等几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单产较低在303.27㎏—173.4㎏之间。云资籼42号2012年8月已通过了云南省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有望在今后生产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2017年的工作重点是调查水稻新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适宜区域等,为选育水稻新品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