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伴我守边关

08.03.2016  14:21

——武警迪庆支队德钦县中队官兵扎根边疆以苦为乐的故事

王文涛

  一缕佛光心头照,八万四千烦恼消。

  作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梅里雪山,坐落在南可进内地,北可入拉萨,西可出印度、缅甸的云南省德钦县。6740米的卡瓦格博主峰,是人类至今未能征服的“处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护而禁止攀登的高峰,其日照金山奇观更是享誉海内外的人间奇景。在藏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梅里雪山就是庇佑他们世代安康的山神。

  在雄伟的梅里雪山脚下,前身为解放军42师一二五团三营八连的武警云南总队迪庆支队德钦县中队的官兵常年以山为伴,以苦为乐,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茁壮成长,在给驻地群众带来安宁与和谐的同时,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大雪封山前夕,记者来到这个中队,与官兵们一起巡逻、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亲身感受官兵们与“神山”为伴的难忘军旅。

  神山是永恒厚重的,由13座山峰组成的雪山群,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它们总是同顶一片天,同披一层雪。官兵们就像神山一样——

  精诚团结,在默默无闻中忠诚履行使命

  一天晚上,记者在中队见到了感人一幕。战士鲁茸定主激动地泣不成声:“入伍以前,我只过过一次生日,每次只有两个鸡蛋。没想到今天中队专门为我过生日,还给我买了生日蛋糕,战友们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在鲁茸定主还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庭矛盾,父亲失手将母亲打死,父亲也锒铛入狱,从此,年幼的他便视父亲为杀人凶手,与他断绝了任何联系。入伍来到部队后,看到战友们和家里通电话,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僻静处发呆,晚上睡觉时,泪水会湿透整个枕头。

  鲁茸定主下队后,班长蔡忠虎第一时间注意到了他的情况,把他安排睡在自己旁边,一有时间就与他推心置腹地谈心,蔡忠虎告诉鲁茸定主,自己也曾与父亲有过隔阂,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入伍后在部队的感恩教育中,自己开始回想父亲的养育之恩,脑海里经常浮现父亲日益苍老的容颜。蔡忠虎告诉鲁茸,天下没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父母,父爱是无法替代的……

  在蔡忠虎的劝导下,鲁茸定主对父亲的态度渐渐有了转变,还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让父亲激动不已。生日当晚,他又给父亲打去电话说:“部队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为国尽忠、给您尽孝……

  在德钦县中队,干部骨干有一种“日当兄长夜当娘”的劲头,他们对每名战士都不抛弃、不放弃,努力营造融洽的内部关系,帮助战士们健康成长。

  四川籍战士俄地日拉从小在大凉山长大,入伍时普通话说不好,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班长张灵通专门给他买来《新华字典》读字认字,进而读报写字,最终使他成长进步为中队的理论学习骨干。回族战士马加义突患急性高原病,是指导员胡海亚把他背到医院挽回其生命,他身体康复归队后尽职尽责,成功处置一起抓捕任务,荣立了三等功。昆明籍老兵代学彰退役前每天清晨6时就起床打扫营院,为的是感谢中队把他从“头一天作检查、第二天犯错误”的“个别人”教育成人人夸奖的“优秀士兵”。

  团结一心、亲如兄弟的氛围,深深感染着中队官兵。他们在艰苦生活中互帮互助,不仅完成日常执勤工作出色,还多次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有突出表现。

  神山是坚贞不屈的,它气势磅礴,傲视群雄,终年寒风凛冽,雪花漫卷。中队官兵就像神山一样——

  以苦励志,在艰苦环境中坚定强军信念

  入伍后第一次探家,班长何俊道的母亲竟然久久没认出自己的儿子。粗糙的脸庞、发紫的嘴唇、皲裂的双手和花白的头发,看的母亲直抹眼泪。“妈妈,这是我们高原兵才有的荣耀。”冰冻三春、雪飞九月、天气无常、高原缺氧,凡是在德钦县中队服役时间超过三年的官兵,几乎都存在“年龄和容颜不对称”的现象。

  11月底,老兵退伍日益临近,一大早,值班员李富平就组织大家插好彩旗、贴好标语,自己还忙里偷闲练习演讲,准备在老兵退伍前夜的欢送会上一显身手,表达对老兵的敬意。炊事班长姚显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带领炊事员们放倒了一头牦牛,准备给老兵们做出一道“金牛宴”。上等兵向苏红自掏腰包买来了一大包洁白的哈达和10余顶毡帽,准备以藏族最高的礼节欢送老兵。

  向苏红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刚下队时对环境很不适应,觉得在这里当兵就跟当民工一样。但没过多久,他就被中队战友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了。

  当年,为了让大家在冬季不被冻伤,士官王贵超苦干两天一夜,在班宿舍、学习室、电视房、哨位和食堂安装了取暖器;为了让大家看上春晚,司务长罗力除夕夜在发电机房守到凌晨两点,还站了一班夜哨;为加固巡逻通道,确保战友执勤安全,战士曹彬拖着病体忙乎了一昼夜,脸上被电焊灼得脱了皮,眼睛肿的像桃子一样……一个个身边人、一件件身边事,让向苏红深受感动,决心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中队建设做贡献。他主动请缨,担负起中队8头肥猪的喂养任务。这活儿看似简单,其实很费体力,有时弄得满身猪粪。向苏红不怕苦不怕累,把猪养的膘肥体健。去年年底,当他养的肥猪摆上官兵们的餐桌时,他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中队营区周围多为荒山野草,经常停水停电。官兵们“享用”的水是含有牛粪、枯草的雪山融水,“享受”的是高原地区强烈的紫外线和当地特有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格外艰苦,但官兵坚持艰苦奋斗、献身强军目标的信念从未动摇。

  官兵用辛勤的双手建设营区。没有树,他们从很远的山上挖来树苗,一颗一颗地载;没有草坪,他们收集各种草籽,一把一把地播种。战士们在每个石头上都写着励志标语,在每个危险的地方都挂着警示标志,就连卫生间的拖把都按颜色排着队。官兵们都养成了休息前自觉打扫卫生的习惯,目的就是要让中队的每一块地方都整洁干净、美观大方。

  前不久,从中队考上士官学校的李永松又主动要求回到中队任卫生员。一进营区,他欣喜地发现,篮球场周围的草坪还像3年前那样没有一片落叶、没有一个烟头。他激动地说:“这还是当年的那个家呀!

  神山是至高无上的,它为藏民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庇佑着藏民世代安康。中队官兵就像神山一样——

  竭诚服务,在爱民助民中奉献青春热血

  那一段青春不渴望斑斓的色彩和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但从穿上橄榄绿来到中队的那一刻起,官兵们便坚定选择与茫茫雪山相守。

  2013年3月,是中队长林锐的婚期。可当父母把请帖发给亲朋好友后,却接到儿子的电话:“婚期要延迟,等我完成任务再操办!”原来中队要担负一起紧急战备任务,所有官兵停止探亲休假。

  面对电话那头父母的埋怨,林锐的回答很干脆:“这么重要的任务,没有中队长那能行?我的婚期可以再延,任务一刻也不能等。

  听着中队长的话,战士们明白,自从来到这个中队,自己就难尽父亲、丈夫、子女之责。这里几乎每一名官兵都有一笔对家人的感情债。

  除了哨位上的固定目标执勤,官兵们还担负着危险的抢险救援任务。这是与死神的抗争。高原的天气瞬息万变,前一刻还是艳阳高照,眨眼的功夫便是漫天风雪。

  9年前的一天,梅里雪山发生雪崩,5名来不及转移的游客被掩埋,官兵们在救援时,突然遭遇暴风雪。雪浪遮天蔽日,伸手不见五指。怒吼的狂风夹杂着雪粒吹打在官兵们脸上,留下深深的血痕。中队长王盖东在情急之下用救援绳将战士们栓在一起,大家手挽手匍匐在地5个多小时,才躲过了一劫。当地藏民都说,这是山神开了恩。

  因为低压缺氧,在驻地徒步行走消耗的体力,相当于内地负重30公斤,人体脏器也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天都要担负繁重勤务的官兵们,还严格按照训练计划组织军事训练,以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时,能够上一线、打头阵。

  2008年 2月的一个深夜,中队接到通报:一名犯罪嫌疑人杀人后,携带凶器向边境逃亡。官兵们闻令而动,雷霆出击。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一场追击战开始了。

  副班长杨志华和几名公安民警顺着脚印紧追不放。犯罪嫌疑人在亲属的帮助下,仗着对地形熟悉,一路向中印边境方向狂奔。150多公里的连续强行军,使杨志华的心跳越来越快,肺像要炸开了一样。在追击到一座桥梁时,眼看犯罪嫌疑人就要越过边境,逃脱制裁。杨志华咬紧牙关,大叫一声,猛的冲上一个小山坡,瞄准、击发,随着“”的一声枪响,犯罪嫌疑人踉踉跄跄掉下悬崖 。

  这些年来,中队官兵始终把驻地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哪里有为难,哪里就有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2003年,2名外籍登山队员失踪,官兵们在海拔5490米的白马雪山连续找寻8小时,使被困人员成功获救;2005年,900余名游客和群众被困雪山,官兵们连夜驰援,2011年,9名工人被突发的滑坡掩埋,官兵们连续奋战43个小时,将被困人员全部营救了出来。2013年,驻地一油品仓库发生爆炸,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援10余个小时,避免了群众的伤亡……

  每年老兵退伍离队那天,县城所有群众自发前来送行,队伍从中队门口直接排到客运站,放佛是送自家孩子远行。感人的场景,让留队的官兵更加坚定了扎根边疆艰苦地区做贡献的信心。

  65年来,中队先后有30多名外省籍老兵退役后留在驻地,多数都已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成为当地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中队、对茫茫雪山的爱深藏心底,贡献从来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