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 禄劝 亮出特色民族文化牌

24.09.2015  09:01

在石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正向行政村以下的自然村延伸。从去年起,石林县启动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试点工程,确定了以石林县西街口镇、大可乡为试点的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试点工程,如今,这两个乡镇已经基本实现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

石林

为村民订制文化服务

倾听群众需求

试点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

把公共文化服务向最基层的自然村延伸,是石林县旅游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对群众呼声的第一时间回应。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我们得到一些自然村村民的建议,‘行政村毕竟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看电影、上阅览室还要走一大截路也不方便。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有个场地能够打打篮球,逢年过节能唱歌跳舞,搞搞文艺表演’。”该局副局长方跃章回忆。在听到这种普遍呼声之后,去年石林开始启动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试点工程。

截至今年7月,县财政共下拨补助资金96万元,乡镇自筹60余万元,完成了西街口镇、大可乡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实现了村村有文体活动广场,能够满足群众日常文化活动需求。

县里按照每块篮球场6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但有的自然村因为硬件条件的限制,费用要高一些,多出来这些费用则由村集体或当地企业补足。”方跃章介绍,在这一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政府的投入,当地的石材企业也积极加入进来,为文体活动广场的建设出资。

在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背景下,不断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文化服务等,让年轻人有了留下来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除了开展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试点工程,相关文化、体育重点项目建设及资金安排向试点乡镇倾斜。石林县级财政已经安排36万元农文网培学校建设资金,在原有电子阅览设备的基础上,为西街口镇、大可乡16个行政村及鹿阜街道6个村(社区)增配电脑、桌椅、多功能一体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公共文化服务设备,使各文化室设施更加完备,具备更好的服务功能。

打造文旅一体化

做好服务又拓宽增收渠道

驱车20分钟,即可从石林收费站抵达西街口镇。

刚到镇口,就能看见一块巨石上书写着“中国大三弦之乡”。这个过去以石材开采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工业重镇,如今正在积极发掘其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以打造出一张新的名片。眼下,除了拥有一位制作多项获得吉尼斯纪录的大三弦的“非遗传承人”,西街口还把女子摔跤这一民族传统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为了让这一民间运动拥有更好的传承、传播氛围,去年西街口还专门建了一处女子摔跤馆。西街口有两万人口,而每年“三八节”和火把节期间,因为举办女子摔跤比赛能吸引到的观众,就有总人口的一半。

既然我们的女子摔跤如此有特色,为什么不好好发展一下呢。”在这样的理念下,西街口办起了女子摔跤馆。“这个场所是完全免费开放的,每个季度,我们都会组织专业教练来开展培训活动。只要是想学,想练,跟工作人员说一声,就能免费使用场馆。”  西街口镇旅游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负责人毕冬介绍。

在镇口一块广告牌上还写着“人参果之乡”“  我们将在9月25日举办首届人参果文化节,届时将邀请全县有特色的文艺队来进行歌舞表演,一方面可以丰富人参果文化节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是为县里这些文艺队搭台,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现如今,西街口又打出了“人参果”的牌子,想把产业、文旅结合在一处,在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也带给他们增收机会。

眼下,我们还在进行文化资源配送中心系统搭建,以后各村需要搞什么活动,需要哪一类型节目,直接上网在这个中心申请就可以。我们在系统上看见申请后,进行文化服务‘配送’,所有产生的费用都将由政府买单。”方跃章介绍。这个即将试运行的系统,将不仅能做到“老百姓需要什么文化服务就配送什么文化服务”,它将为全县619支文艺队搭建一个平台,让石林的民间艺人、歌手、非遗传承人有更多展演机会。

近年来,随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实施,禄劝县的基层公共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地方特色文化户的扶持建设方面亮点突出。

禄劝

鼓励扶持地方特色文化户

弄清念文化院

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012年10月,从事文化工作40余年的县文化馆职工张自光退休后,毅然回到了撒营盘镇善德村委会11组老家。两年来,他发挥余热,凭着对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满腔热情,每月从自己的退休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资金,陆续投工投劳修缮好自家的陈年老宅院和场地,建成了以群众文体活动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弄清念文化院”,设置了图书室、陈列展览室、篮球场及棋牌活动场地,为群众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在2年的艰难建设历程中,多次得到了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撒营盘镇文广中心(综合文化站)等单位和部门的关心与支持,现已初见成效,成为当地的重点文化户。

一场又一场的文体活动在这个小院开展起来。

去年“火把节”期间,组织开展了拔河、斗鸡和篮球邀请赛,共有6个村民小组组织球队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比赛活动。在近两年的春节期间,该院组织的民族传统项目“磨担秋”“蹀脚舞”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更是深受群众喜爱。而在农闲之时,众多村乡老少及学生们经常登门阅读书籍和赏画。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一个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对于未来,张自光也有自己的规划:“一是完善篮球场周边的群众健身设施项目和绿化工作;二是建设多功能活动场地,开展培训和校外课堂活动;三是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整理和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四是收集和整理民族民间生产生活用品,办好陈列室。”他说。

秀屏社区文化沟通协会

让移民“留得住、能发展

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屏山街道秀屏社区的移民创业园内,几十名绣娘正在认真地创作,描绘样图,  斟酌配色,  挑种花纹,镶嵌饰品……不一会儿,一朵图案工整、复杂精美的绣花便跃然眼前。再过不久,这些讲究细密扎实,灵动精准的杯垫、荷包、桌布、壁挂等各式各样的绣品,便会“”出秀屏,远销东南亚、西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为秀屏人换回真金白银。

可是这个典型的移民集中安置社区在建立之初,如何让搬迁移民们能“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却是个大难题。

我们原来所在的火期村位于禄劝云龙乡。2013年,为了保护昆明主城供水安全,位于云龙水库大坝建设的区域内的火期村必须实行集体搬迁。村子里的700多人开始了改变人生轨迹的‘一步式’大搬迁,来到了屏山街道秀屏社区。”社区负责人介绍。

由于没有过渡期,直接从农村来到城镇,  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让很多移民难以适应。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挑战,  昆明市提出帮助移民的目标,安排西山、五华、官渡等区对口帮扶秀屏社区搬迁移民转移就业。

同年5月,秀屏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在这个社区关键的转型阶段,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了积极发掘社区文化能人、丰富社区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外,还畅通了居民诉求渠道、搭建了邻里矛盾纠纷调处平台,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同时,社区居民沟通协会成立后及时以支部为单位向社区各楼栋开展网格化式推进吸纳各类文化人才的工作。目前共有7个会员单位,组建了刺绣协会、左脚舞协会、篮球协会、摄影协会、羽毛球协会、山歌协会、民间乐器协会,共有会员1500多人。平日里,社区经常组织舞狮耍龙、民族刺绣展示、打磨担秋、对山歌比赛、民族歌舞汇演等二十多个种类的文体活动。每逢春节、火把节、重阳节、儿童节等节庆,文化沟通协会就发动广大会员开展各类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文化沟通协会的刺绣分会由最初的会员活动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实体公司,绣出了秀屏社区“文化富民”的崭新天地。2013年9月,禄劝秀苑彝绣经贸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总产值300万元,拥有36台新型缝纫机,主营民族服装、民族工艺品、刺绣工艺品、服装加工与销售。目前,已开展了13期刺绣技能培训,共1500余名社区妇女掌握了设计、刺绣和缝纫技能,解决了近1000名妇女的就业和福利问题。据统计,2014年,创业园已经生产民族服装1000余件、民族绣花包2万个、绣片500件、绣花鞋300多双,实现利润10万余元。(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通讯员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