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院省校合作 科技入滇助推云南跨越发展

19.12.2015  08:47

从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到科技入滇对接活动,云南求贤若渴,18年持之以恒招才引智。

自1997年正式开展省院省校科技合作以来,云南敞开怀抱吸引技术人才,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填补省内科技空白,为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省院省校合作机制是我省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变化的只是人员项目的更替,不变的则是合作精神、科研精神的传递。作为欠发达地区,云南需要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因此,实施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省科技厅宣教中心主任武卫一语道出合作真谛。

借力院士专家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院校科技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每两年一届的科技入滇对接活动更具吸引力,省外各高校优秀的技术团队、两院院士纷至沓来,他们看中云南丰富多样的生物、矿藏资源,更看中云南赤诚的合作态度和不断完善的干事创业环境。截至今年8月,我省已建成16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我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医疗诊断水平大幅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团队脱颖而出,省外重大科技成果在云南转化应用实施,带动了相关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依托钟本和专家工作站,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湿法磷酸净化技术”“三效浓缩节能技术”“连续稳定结晶技术”“全自动压滤机应用技术”4项核心关键技术,建成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每年5万吨示范装置,提高磷资源利用率,增加磷元素附加值,将对解决我国磷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和优化升级磷肥产品具有带动示范效应。

依托刘承初专家工作站,云南新海丰水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罗非鱼加工废弃物为原料,制造饲料级鱼粉鱼油、鱼明胶、胶原多肽、休闲食品、食用精制鱼油及微胶囊化鱼油,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建成每日80吨副产品原料的饲料鱼粉鱼油生产线、处理加工新鲜鱼皮鱼鳞每日1.5吨的胶原多肽生产线,新增产值2615万元。

依托2011年建立的胡壮麒院士工作站,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云南省乃至国家一流的稀贵金属材料计算设计与模拟平台,建立了年生产能力为20吨的贵金属电接触材料生产线,累计生产和销售各类贵金属电接触材料产品15吨以上,新增产值8000万元。

依托2011年建立的惠峰专家工作站,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解决了VGF法单晶生长炉的设计和制造技术、VGF法大直径地位错密度单晶生长关键工艺技术,建成了年产30万片4英寸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片生产线,实现了4英寸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率>80%。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VGF法锗单晶及开盒即用锗晶片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科技入滇

营造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局面

2012年9月,我省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科技入滇,是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的继续和发展,是云南站在更高平台上向全国优秀科技团队发出的赴滇创业邀请。在以“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这届对接会上,我省实现了“四个落地”的目标,即科研平台(包括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落地140个,科技型企业落地79家,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落地110项,人才和团队落地21个。

围绕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科技攻关任务。为此,我省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在有特色、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领域,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的产学研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与北大、清华、复旦、中国农大、中国地质大,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我省企业承担的92个省院省校科技合作专项获得立项支持,获科技经费补助22044万元,带动项目总投入284423万元,突破42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4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学研结合效果显著。

在新能源方面,通过与中科力函(深圳)热声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在楚雄中高光热太阳能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的“梁维燕院士工作站”,依托“分布式太阳能光热碟式发电机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开发出将太阳能经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具有发电效率高、环保、经济的分布式太阳能光热碟式发电机组,建成年产4000套分布式太阳能光热碟式发电机生产基地,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新材料方面,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电子级多晶硅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项目,通过对明确制备硅单晶、晶体硅片的主要杂质、组织及性能特征等关键技术攻关,满足国产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在半导体工业中的应用,打破国外企业对高纯电子级硅材料的垄断。

在生物种业方面,通过与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利用云南多样的生态条件,通过高产、多抗、强再生力的新材料与优良不育系进行配组,选育出再生力强的杂交籼稻新组合品种。项目实施期,将在云南推广通过审定的杂交稻100万亩,亩产增产50公斤以上,新增产值1.25亿元。

云南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好多事情需要大家一起来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丁健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随着省院省校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未来,在有限的科研力量和资源背景下,云南应加强科技合作的战略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整合在滇的外来智力,培育打造出一批有影响的重点实验室。

丁健院士的建议说在了点子上。“十三五”及2016年间,我省仍将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事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以院士专家工作站、省院省校科技合作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吸纳国内外各方资源,实现科技型企业、科研平台、科技人才和团队、科技成果落地云南,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增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大幅提升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支撑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主力军作用。

18年的省院省校科技合作之路,云南从不停顿,开放的胸怀始终面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未来,云南将持之以恒寻求助推跨越发展的动力源。

记者 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