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群策群力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27.03.2017  16:4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始终将支持云南血吸虫病防治摆在重要位置,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量倾斜和重点扶持,将我省10个县(市、区)列为国家血防重点项目县。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领导多次到云南实地调研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云南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了《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4-2008年)、(2009-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两个阶段的综合治理项目,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高标准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基本情况

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历史久远,曾给疫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楚雄、红河4个州、市的18个县(市、区)、74个乡镇、466个行政村,流行区人口160多万人。历史上查出有螺面积2.3亿平方米,累计查出血吸虫病人32万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3348人,检出血吸虫病畜12万头。过去50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将血防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制订了云南省血防“八五”、“九五”规划。1992~2000年实施了世界银行血防贷款项目,疫情总体得到控制。我省血吸虫病流行主要特点:一是流行区主要分布于1400~2400米海拔之间,散布于在梯田、水塘、菜地、沟渠等地带,易感地带分散不易确定。二是全省自然环境复杂,湿度、气候极适宜钉螺的孳生。三是传染源复杂,除人以外,我省发现14种家畜和野生动物自然感染血吸虫病,坝区传染源以人为主,山区则以牛为主,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是造成感染血吸虫主要来源。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部门联动。项目实施以来,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卫生、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财政、发改、教育、民政、广电、科技部门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把血防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血防工作责任书》,坚持“春查秋会”等制度,省级农、林、水、卫部门领导分别带队督导检查,做到年初有安排,年终有考核总结。

(二)严格终期评估。按照《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终期评估方案的通知》要求,云南省成立了省级考核领导小组和评估专家组,纵向上对项目单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国家也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我省进行终期考核评估。目前,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已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巍山等7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剑川等11个县市区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

(三)加大经费投入。2004-2016年间,中央财政及省、州、县财政共投入项目资金约19.8824亿元。其中:农业部门3.38亿元,水利部门4.84亿元,林业部门0.74亿元,国土部门5.58亿元,卫生部门2.9024亿元,州(市)县级2.44亿元。此外,2005-2016年,共投入血防地区农村户厕改建资金1.5893亿元。近年来,省财政厅就下达各项目单位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从源头上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四)落实综治策略。全省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大力推进治理河道,沟渠硬化,退耕还林、有螺地带禁牧、查灭螺、人畜查治病等综合治理项目,在血防地区做了大量工作。林业防控上,营造抑螺防病林17.96万亩,重点防护林25.24万亩,对有钉螺分布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36.92万亩。并推广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与兴林抑螺结合,既抑制了钉螺孳生,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利血防上,完成河流治理270处,总长250.9千米,灌区改造341处,总长950.07千米,沉螺设施254座,实施人、畜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疫区139.9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业血防上,共开展家畜查病172.73万头次,化疗家畜123.99万头次;家畜圈养累计223.07万头,以机代牛7.94万台;完成水改旱23.53万亩,养渔灭螺385.37万亩,封洲禁牧8.37万平方米。国土血防上,开展土地整治34.80万亩,土地平整7.26万亩,修建田间道路1508.3千米,修建沉螺池74个,修建灌排管道1613.88千米。卫生防控上,开展血检查病370.40万人次,粪检查病65.61万人次,扩大化疗330.70万人次,累计治疗3316例晚血病人、6670例慢性病人。查螺45.73亿平方米,反复灭螺13.30亿平方米,改建户厕16.6万座,建公厕2003座。

(五)广泛开展宣传。深入贯彻《血吸虫病防治条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发布《禁牧公告》,聘用禁牧监督员、粉刷标语、在学校开设血防知识课等。共在疫区发放各类健康材料577.31万份,发放防护品7.98万份,设置警示标志3446块,刷写宣传标语6636条,开展各类培训2077场,媒体宣传1774次。

(六)夯实防控能力。项目实施以来,卫生血防机构新建业务用房1767平方米,为18个血防专业机构配置了实验室设备,为10个重点项目县解决了疫情处置交通工具;农业部门完成省级和10个县级血吸虫病实验室建设。通过加强血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血防地区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提高。

(七)高位统筹工作。将血防融入健康扶贫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健康扶贫的部署,在制定部门血防规划时,整合项目资源,重点支持疫情重、贫困人口多的地区。2016年,卫生血防共安排专项资金3324万元,通过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落实查灭螺、查治病、扩大化疗、为晚血病人免费治疗等措施,保障了疫情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不感染血吸虫病,杜绝当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

三、主要成效

一是人畜感染率大幅度下降。血防地区的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控制在1%以下, 2004年推算感染人数为6.14万人,2004年人群感染率为1.32%,2009年降至0.03%, 2015年至今未查出感染病人。牛群感染率2004年为3.76%,2009年降至0.22%, 2015年至今未查出感染病例。

二是钉螺面积呈逐年缩减趋势。2016年全省有螺面积为1368万平方米,较2004年的4365万平方米下降68.66%,有螺村数271个,占56.81%。活螺密度由2004年0.26只/框,下降至2016年0.03只/框,下降88.46%。

三是群众血防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在血防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群众健康意识有较大提高,流行地区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达到98%,群众血防知识知晓率平均在95%以上,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较大转变,疫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明显增强。

四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通过落实综合治理项目,改造了重点地区钉螺孳生环境。对人、畜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使群众身体健康得到保护,增强了创建新农村、卫生村意识,村容村貌得到改观,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四、困难问题

一是云南血吸虫病流行区海拔高,环境复杂,虽经多年努力,钉螺面积有所压缩,但目前残存钉螺面积主要以山区或沟渠地带呈动态分布,气温、湿度适宜钉螺孳生,一旦有传染源输入,存在极大隐患。

二是以牛为主的家畜粪便,是造成感染钉螺的主要原因。农村地区畜流动频繁,监管压力大;家畜查治病以及禁牧工作经费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全面开展家畜查病治病,彻底控制传染源依然存在困难,对继续巩固血防成果,实现消除血吸虫病带来较大挑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国家部署要求,下一步,我省将研究制定《“十三五”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落实部门职责和任务,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防治策略,在血防区域统筹安排血防工程项目,有效改造钉螺孳生环境,降低风险隐患,确保到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0%以上的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


来源:疾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