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监管驾培乱象 就要敢动行业核心利益

04.01.2016  12:21

    驾培行业一直为人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行业在目标上已现畸形。驾校只为培训更多学员赚更多钱,学员只为尽快拿到驾驶证,而没人在乎驾培培养出合格驾驶人的初心。

    市场上的诸多乱象,实为学员、驾校和教练共谋。而学员、教练、驾校在权力、信息层面上严重不对称,加剧了乱象的复杂性,并给纠正问题带来难度。

    要改变现有的一切,有赖监管领域发力,也有赖于消费者担负起上帝的责任,让一切回归初心,让规则不至于沦为空谈。

    媒体调查,昆明驾培行业存在六大突出问题。刷学员学时卡、长途培训乱收费、合同藏陷阱等等,归结起来,都由一个核心因素造成:驾校或教练在这个行业层面上,占据着控制学员的优势地位,学员自认与教练、驾校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中。

    吊诡的是,学员们基本认可这种关系,因而姑息或无可奈何驾培市场的种种乱象,甚至学员自己因图方便图省事,或是因为达到尽快拿证的终极目标,而与驾培市场的乱象关系搭成了默契或妥协。

    而学员的这种情绪,恰恰也被部分驾校和教练充分利用,成为其有恃无恐的心理基础。

    几乎没有人愿意被规训,特别是人人不守规矩好多年后,对大家都有利的规矩一旦出来,也总是会绕开规则。人们宁愿按照自己熟悉的那套法外规则行事,是因为他们基于此前的经验。总是有人绕过规则处事,并获得了好处的经验给人们极大错觉。这也使得很多新规定迅速失灵。

    新培训《大纲》的实际规范,有强制性,如果按照新的规范,驾考将会更加严肃,这对路面交通安全、对驾驶人安全、对驾培行业的健康发展总体都是好事。然而,新规越是规范,也就有想钻空子的热情。原因也无外乎其他,对于学员而言,严格的规则面前,要省事、要学习偷懒就变得困难;对于教练、驾校来说,严格的规则下,非正当的利益空间就会被压缩。

    在这样的局面下,监管层面更严格的市场整治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到去年11月底,连续3年的云南省驾培市场整治行动结束。仅仅半年的时间,全省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共出动运管执法人员9800余人次,检查驾培机构504户,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44件,处理违规教练员285名,纳入“黑名单”列管限制教学教练5名。

    在媒体的调查中也发现,各驾校教练“吃拿卡要”的问题被有效遏制。这当然也源于学员对这一部分的忍耐度更为有限。但学员与教练能够共谋的部分,依旧乱象频发,专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骗局也依然存在。而从本质上说,部分驾校的经营理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如果学员花钱只是为拿证,驾校只是为捞生源赚钱,问题总会在某个时候出现。监管层面必须在根本上对驾校违规行为做出更严厉的查处办法,让违规的门槛变得更高。比如设立严格的退出机制,一旦驾校违规,就必须退出市场,逼迫驾校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与监管教练的行为;比如针对学员也设置更为严格的评价体系,除在应试教育之外,在考前的培训环节,也强化按标准进行;比如鼓励学员针对驾培乱象举报,并设立更严厉的防打击报复的措施。让市场相信,监督能对驾校存亡生死起决定作用,让公众减少监督驾培市场的顾虑。

    也就是说,监管层面除在严打之外,还要设计长效制度,针对驾培市场的核心利益软肋,约束驾培市场的乱象。而一旦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学员和驾校也就被迫回归到正确的途径上,那时回到初心才有保障。(梁兼)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