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聚焦盈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让每个受灾群众都有奔头

12.03.2015  10:37

      根据省政府的统一规划,盈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包括民房重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和特色产业增收五大工程。群众的安居房有着落了,几大工程如何全面推进,以后的发展有没有新路子,持续增收有没有保障?

        声音

        “着眼于基层党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群众素质提升等系统工程,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林果经济等优势产业,努力做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品牌。”“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打牢基础  抓好基层党建着力提升素质

        恢复重建需要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生活与生产、安居与乐业的关系。

        在民房恢复重建之外,盈江县着眼于基层党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群众素质提升等系统工程,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在苏典乡下勐劈村,最显眼的是一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林荫之中,新铺就的硬化路宽敞整洁,与进村之前坑坑洼洼的土路形成鲜明对比。

        “路好走了、路灯也亮了,恢复重建让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支书栋兴强告诉记者,仅村里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了260多万元,整合了财政的“一事一议”、民宗局民族特色项目等资金。

        为了能集中力量推进重点工程,各恢复重建点在忠实执行规划的同时,努力增加具体安排上的灵活性。县里各部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把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相结合,做到教育、卫生、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通过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责任承诺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六项制度,保证恢复重建这一系统工程的进度、质量,让群众满意。

        边境民族村寨有独特的风景。徐徐暖风吹过,房前屋后,党旗、团旗、国旗迎风飘扬。

        “村党组织、妇女小组等基层组织在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盈江县委副书记、恢复重建办主任李君川说,基层干部先公后私,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充分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比如下勐劈村的书记、妇女组长,组织群众代表到其他地方学习,不等、不拖、不推,团结带领群众重建家园。

        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是盈江县推动恢复重建的重要抓手。具体做法是,在灾区全面实施党员素质提升、“红旗飘飘”、“大喇叭”建设工程等,建立针对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领导恢复重建工作的奖补机制。

        “正是牢固树立基建、党建一起抓的意识,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我们的基层干部能够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一大批务实为民、不辞辛劳的基层干部,承担起了上下衔接、积极发动群众的责任,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持。”县委书记陶继清这样总结。

        提升灾区群众的就业能力,当地政府一直在努力。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不仅是将恢复重建的政策讲深讲透,还着力于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实施强基固本工程,重点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灾区人口素质、就业能力,有效减少因病致贫返贫。

        凸显优势  努力做到一村一产业一品牌

        将恢复重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省政府规划的既定方针,也充分体现在盈江县的具体实践中。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林果经济等优势产业,努力做到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品牌。

        上勐劈村不远处,一片宽阔的草甸风光旖旎,零星分布的古树造型奇特,夕阳下几匹棕色马儿在悠闲地吃草。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诗密娃底。

        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村寨,盈江县准备将其打造为一个生态观光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头脑活络的上勐劈村民孔兴富在五个月前,借修缮加固之机开了个农家乐,如今已赚了近万元。

        对于旅游,盈江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热土。如何在恢复重建中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当地党委、政府的考虑是,充分利用大盈江的秀美风光,边境口岸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度假旅游、边境商贸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争取打造出自己的旅游品牌,增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在麻竹岭杆村,为了拓展收入来源,当地重点推进景颇族传统织锦产业。三四百平方米的厂房里,摆着新购置的40台织锦机,加上马路侧对面的11台老机子,在乡村间,这样的规模已经不小。

        “销售情况还可以,现在有20多个工人,一台机器要一个人操作,还得再招。”  村长(小)排麻弄说。

        盈江县经济基础薄弱,此次3个地震重灾乡镇又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靠山吃山,发展林业、畜牧业等关联产业,成为恢复重建中“为长久计”的不二选择。

        “我们将在芒章乡鲁洛村建设万亩连片种植基地,预计在三年内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农户以土地入股,按比例分成,务工收入另算。”盈江林立油茶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黄永周说,公司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前景,也让农户尝到了甜头,即便是在政府没有实施种苗补贴的村寨,也有群众争着种植。这次遭受地震重灾的3个乡镇,地处山区,天气较冷,但种植白花油茶还能早挂果,劣势倒成了优势。

        据悉,在加快推进民房恢复重建的同时,盈江县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油茶、坚果、黄牛等特色种植、养殖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使受灾群众安居之后能够乐业。

        强化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维护民族团结

        去年盈江连续发生5.6级、6.1级地震,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没有发生次生灾害。当地干部总结:“虽然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确,采访沿途,植被茂密葱绿,山间溪流清澈、鸟语声声。

        “安全第一,生态优先”是盈江县在恢复重建中所坚持的理念。基于前述因果论的总结,当地干部群众相信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危难时刻的救命灵丹,也更加坚定了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决心。具体到恢复重建上,就是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原则,盈江县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完善监管体系,增强环境监察执法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盈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拥有较长的国境线,处在禁毒防艾和反分裂、反渗透的最前沿,是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这些特点决定了恢复重建工作必须摆在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下来考量。

        “相互通婚的很多,我们寨子以景颇族居多,但娶进来的媳妇既有傣族也有傈僳族。”太平镇龙盆村芒棒三组党支部书记李国根说,虽然村里只有少数几家的房屋需要修缮加固,但组织上重点关注,村民也互帮互助,进展很顺利。此外,村里开办有民文培训学校,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相互尊重、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恢复重建中,盈江县把推动边疆稳定繁荣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加强对灾区群众的感恩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进行互帮互助。以建设睦邻固边富裕新家园为目标,该县将恢复重建与兴边富民相结合,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增强少数民族村寨整体发展能力。

        此外,为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能力和水平,盈江县将工作端口尽量前移,在恢复重建中推行一线联系、一线代理、一线窗口、一线承诺、一线接访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线”工作法,及时处理群众所急、所盼、所难的问题,提升维护边境和谐、民族团结的水平。

        灾害无情,关怀暖人。回忆恢复重建现场那些互帮互助忙碌的身影:阳光照在身上,汗水滴进土里,人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重建之后的盈江,必定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地方。

出处:信息公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