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独龙人:我们在独龙江看到了希望

05.11.2014  12:2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走进远在茂密森林里的独龙江,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世代居住的独龙人,被看做是与神共居的民族。生活在独龙江,他们一直在和艰难的生存环境作斗争,寻找能够改变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对明天,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走出去是唯一出路

你们照顾好自己,不要担心我。”2006年的某一天,家住独龙江献九当村的齐梅林一早便和家人告了别,她和村里其他的30多位年轻人一样,要一起去广东打工。

齐梅林收拾好一些生活用品,带上干粮便出发了,临走前回头望了望自己的家乡。清晨的独龙江云雾缭绕,好像还未苏醒一样,泥泞的土路旁,三三两两的木棱茅草房零星分布,站在家门口的父母依依不舍地看着她远行。

那时候的独龙江,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饲养牲畜和种植粮食,能满足基本温饱额外就再没有多的收入。对于齐梅林一家来说,一年不到一千的收入实在让这个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压力巨大,于是齐梅林便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

从独龙江出发,一边搭车一边走路到昆明,然后再坐火车去广东,他们用了整整五天的时间。然而这漫长的旅途却并没有让齐梅林觉得枯燥难熬。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这一切的繁华对于梅林来说都有点不太真实,相比于她偏远宁静的家乡来说,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在广东的一家工厂安顿下来后,梅林主要在工厂里承担加工电缆的工作。刚开始对环境的不适应和语言的障碍让她很羞涩,然而不久她便交了几个外地朋友,在和他们相处中慢慢学会了普通话,工作也逐渐上手,开始融入到这个繁华的都市中。

与此同时,远在昆明上大学的独龙小伙王忠华也在努力的适应着新环境。王忠华是独龙江孔当村王美小组的村民,2004年,高中毕业的他靠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帮扶政策顺利进入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学院学习,主修民用建筑。作为乡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他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在独龙江,王忠华家里的情况算很好,一年的几百块收入只够解决温饱,再没有多余的钱来用作其他用途。其他家的情况也大体是这样,大部分住的都是茅草房、木头房,一个家庭的年纯收入还不到一千,虽然靠着国家退耕还林的给的200多斤粮食解决温饱,但是却也再没有其他能力来养家糊口。然而即使是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王忠华都没有放弃过上学,因为对于他来说,读书使他能够走出独龙江,看外面世界的唯一机会。

漆黑杂乱的小房子里,王忠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简单被褥和木板搭建的床边,围着火塘取暖。思考着怎样能够让日子过得富足一点,他们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上大学的王忠华身上。

今年过后,王忠华就要大学毕业了,面对在昆就业还是回乡的艰难选择,他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