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昆明交谊舞 藏在裙摆下、高跟鞋里的舞动记忆

11.08.2015  19:54

  俊男美女们正在起舞 图文无关 本版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在传统的观念里,男女间勾肩搭背可是伤风败俗的事情,可当洋人的交谊舞进入昆明,舞厅越开越多,一场无可抑制的跳舞热潮开始了。

    传统的花灯戏被西洋乐器、留声机取代,死板守旧的衣裤也被时髦的连衣裙、西装代替,大家换上跳舞的行头奔进舞厅,从早场开始,流行舞曲一首接一首,踩着拍子、跟着节奏,关于青春的回忆都藏在那里了。

    每周至少跳三四次 定要穿上裙子、高跟鞋

    讲述人:吴新华 女 71岁

    我年轻那会儿最喜欢的就是跳舞,在营业舞厅还没有盛兴的70年代,我就经常在单位组织的舞会上跟着人家学跳舞,别家单位开舞会也一定要去凑凑热闹。

    那会儿,东风东路有一个礼堂,里面经常举办舞会。当时的音乐可都还是现场乐队奏乐,乐手们穿着正规的制服,打鼓的打鼓、吹号的吹号,基本都是些西洋乐器。跟着一首首现场配乐,我和同伴们跳得不亦乐乎。礼堂里,除了音乐声外,就是皮鞋、高跟鞋踏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

    为了跳舞,我常常省吃俭用买裙子和鞋子,尤其是高跟鞋,不穿上这两样行头根本融入不了舞厅的氛围。后来,国防体育馆里新开了一家舞厅,我每次去都十分羡慕,因为在这里跳舞的男士大多都是舞蹈功底了得,女的基本每天都要换一条漂亮的裙子。跳得厉害的男士身后,总是会跟着好几个美女,在学习动作。

    那时候,我的衣柜里少说也有十多条裙子,高跟鞋加起来也有十几双。每周我至少都会去跳三四次,由于很多舞厅都是水泥地,鞋底很快便磨坏了,前后送修的鞋也有5双上下了。

    现在回想起来,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海滨之歌》、前苏联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似乎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跳舞,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偷偷上舞厅学“三步” 被母亲发现挨了顿骂

    讲述人:陈艳萍 女 50岁

    我刚工作的时候,才20出头,听厂里的同事说过舞厅的事后,就充满着好奇,总想找时间亲自去看看。可是母亲觉得我太小,那些地方里有点乱,尤其是晚场,一直不让我去。

    但我心里总挂着,一次下班后,便跟着单位同事一起去了。第一次去的就是现在翠湖的农展馆。由于80年代昆明掀起跳舞的浪潮,只要有空闲的地方基本都会“兼职”舞厅。农展馆的格局很细长,里面四周摆放着凳子和桌子,顶上都是白炽光,特别通亮。我们进去找了一张桌子便坐下,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所有人都向中间聚集,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大家穿得光鲜亮丽,不像我,衬衣、咔叽裤、皮鞋,完全就不像去跳舞的。

    我看那些人,你握着手,他搂着腰,三步、四步地转着,完全门外汉的我只能在边上学“三步”,还总踩到同事,真是笨手笨脚的。

    去过一次后,我觉得挺有意思,便还想再去。没想到,第二次去,居然撞见了母亲经常去的那家澡堂的搓背女师傅。果然,第二天我就被母亲给骂了一通。从此,她都不许我自己去,要去也得有她陪着。

    我曾跟着母亲去过位于文庙直街的一家舞厅,2块钱一个人,很大一间,顶上四周都是筒灯,中间挂着一个球形旋转彩灯,同农展馆的相比,这里的光线要暗得多。当时,我坐在皮质的卡座上,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一位年轻的男士向我走来,我很羞涩,想去但又不太敢,直到母亲跟我说:“想去就去跳吧。”我才跟着人家去中间跳了。

    说实话,我还没母亲厉害,她倒是华尔兹、“三步”、“快、慢四步”样样都拿手。

    起于30年代 兴于80年代

    昆明人跳舞的故事,可以从一百年前的滇越铁路讲起。

    对云南地方民间故事、历史颇有研究的网络写手风之末端说,当滇越铁路开通,法国人把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带到了昆明——交谊舞。那时,很多老外都是在家里自己举办舞会,一些耳闻或参加过的昆明人慢慢地学着举办起来,邀请亲人、同事、好友一起来跳舞。

    “那个年代,大多数昆明人看见男的搂着女的腰,抱着别人的老婆在‘嘣嚓嚓’的声音里转动,还不大能接受。‘交谊舞’这个专业术语也鲜为人知,昆明人大多数把其叫做‘嘣嚓嚓’。‘嘣’的声音时敲鼓,‘嚓嚓’的声音时沙锤的节奏。

    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一些昆明人还在坚守着自己爱好的花灯、滇剧,但另一些人已经将交谊舞当成了饭后茶余的休闲活动。在1937年,昆明的外来人越来越多,第一家“和平舞厅”也开张了。舞厅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舞池,有歌手唱歌、舞女伴舞,但是能去里面消费的人可都是外国人或有钱人,简直把门外好奇的老百姓惹红眼。

    渐渐地,民生街的“百乐门”、太和街的“皇后”、金碧路的“大都会”舞厅陆续开业,每一家的生意都异常火爆。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几乎没有罅隙能够让你无聊站在里面。

    1958年,昆明的舞厅全部关闭,政府针对舞女进行了改造。消匿20年后,新的舞厅才再次出现在昆明的街头。由于人挤人,大家把其称为“游旱泳”。

    进入80年代,跳舞愈发火热,除了营业性的舞厅,很多地方都装有其简易的灯光设备,空间稍大的茶馆、大学里的食堂、农展馆等,清空场子,放起音乐就能变成舞场。尤其是云大、昆医、师大的周末舞会,大批云南文学、文艺界的风云人物都会聚集其中,很多女大学生正是因为跳了一场舞便成为了现今的名人夫人。

    后来,卡拉OK涌现,跳舞的热浪渐渐退去,舞厅也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为之疯狂的迪高厅,甚至还有类似于“熄灯舞”等娱乐方式“扰动”着曾经青涩的舞厅岁月。现在,能看得见舞厅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不要票、无需灯光、场地的大众广场舞兴起,找片空地就能起舞。舞厅里,顶多只有些爷爷奶奶辈的人在光顾了。(春城地铁报记者 杜林)

编辑:实习编辑 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