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坠落的扶贫志》追踪 翻开吴国良的“扶贫账本”

28.05.2018  10:08

5月19日早上6时许,位于东川区汤丹镇东南60公里处的江西村中坪子小组,依然笼罩在一片浓雾中。

村民阳家福的家里,些许凉意。屋里生起一堆火,热气驱赶着雾气。屋旁圈里的鸡醒了,蹦来跳去,给这座房子增添了一些生机。

今年3月,阳家福从村里领了30只鸡苗,两个月后卖掉了2只2公斤成鸡,每公斤50元,卖了200元;再过几个月,他可以再拿6只成鸡换30只鸡苗,并卖掉其余的成鸡。鸡的数量没变,阳家福却可以净赚两三千元。

对阳家福来说,这是一笔“无本”买卖——他养鸡的钱,村上都给他“报销”了。家里的生活变了样,日子有盼头了。可当初那个给村民指点迷津的“亲戚”吴国良,却再也没法来串门了。

明白账

底数清、原因清,才能对症下药

弯腰树,36户,预计123万元。四类重点对象农危改贷款,最高不超3万元。

中坪子小组,红薯已排下,每亩500斤,亩产值5000元。

洒海村,购木瓜苗860亩,每亩90棵,54.18万元。

在吴国良的书桌上,一堆堆资料有序摆放,电脑前,一本笔记本静静地摊开,里面事无巨细记录着日常工作与贫困户基本情况,而一旁打开的笔,仿佛在告诉我们,它的主人只是暂时离席。

汤丹是一个老工业乡镇,基础设施薄弱,脱贫攻坚任务重。全镇26个村中,有6个村要整体搬迁,涉及易地搬迁人口8233人,其余20个村需要进行农村危房改造,涉及4458户人家。

去年9月,吴国良正式任汤丹镇扶贫办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和大数据管理样样要操心。

扶贫工作中,无论是农村危房改造还是产业扶持,对每户每家情况“门清”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每个月还要更新进度,扶贫办的同志每周必须至少跑一次。这项工作,没有捷径,没有“卯窍”,要做扎实,只能每天都在下村路上。

都说慢工出细活,但脱贫攻坚等不起。

为查清底数,吴国良经常每天跑100多户做调查,遇到有争议或模糊的数据,一趟不行去两趟,三五趟都不嫌烦。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吴国良既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宣讲员、执行者,又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战斗员。

在贫瘠的土地上扶贫,做到底数清、原因清,才能对症下药。这是吴国良在“斗穷”路上悟出的道理。在他的“小账本”上,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情况都非常翔实,并逐一提出帮扶意见、追踪落实。


73岁的陈发明和老伴原来住在破旧的危房里,生活无人照顾。吴国良不仅帮助他家盖好新房,还争取政策鼓励他们入股村里的合作社。

孟树奎一家四口,2015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他家的两个孩子,吴国良帮助解决读大学的助学贷款问题,还带到镇上实习并自己出钱给补贴。

精准账

精准扶贫,缺啥补啥

算清贫困户帮扶措施的“明白账”,摸清了致贫原因,才能找准帮扶路子。

吴国良第一次来到洒海村关上一、二组,村里的贫困状况让他着实吃了一惊——见到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村道狭窄,产业基本没有,老百姓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守着几亩薄田,虽说吃饱饭不成问题,但没啥余钱。

精准扶贫,缺啥补啥。”吴国良梳理出村里的三个痛点:地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设施薄弱和产业为零。于是对症下药,着重向这三个点发力。

铲平山头,重建新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下个月,洒海村关上一、二小组村民就将搬进乌龟山农村危房改造搬迁点,159户村民将在这个有着深深“国良印记”的村庄开始新的生活。洒海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建荣介绍,村落新址地处小江核心地带,水资源丰富,温度、光照适宜,村里准备按吴国良之前规划的,房前屋后种上芒果树,贫困户入股种植番木瓜,积极发展农家乐,让洒海村成为东川人的后花园。

5月20日午后,暴雨即将来临,天气燥热。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张仕荣匆匆跑进2000平方米的猪舍,打开8个直径一米的换气扇,给猪舍通风,生猪养殖基地里100头猪仔安静了下来。

张仕荣很早就有带领村民搞养殖致富的打算,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又担心市场风险,所以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直到一年前,吴国良带着他做调研、跑市场、做分析、入农户,从项目申报、基地选址再到一家一户鼓励贫困户参与,吴国良的严谨和事事亲力亲为,这才让他吃了定心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到新路径,还解决村集体经济的“空壳”问题。

以前在自家猪圈里最多也就养两头猪,猪饲料主要是自家地里的苞谷,一年到头都围着那两头猪转,喂一年最多也就300来斤重,没有时间出去务工,几乎没有收入。现在好了,村里建起专业养猪场,分红足以养活我们全家人,年底还有结余。”说起自己养猪的收获,竹山村贫困户谭本贵真觉得日子不一样了。

长远账

找好出路更要带好路

算账不是简单地记录数字,而是要在算账的过程中为贫困户找出致贫原因、找到发展动力、描绘发展蓝图。

在汤丹海拔最低的中河村,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白墙灰瓦,道路清洁。不远处那一片片青椒地里,有吴国良带领村民种下的“致富果”。

2014年8月,吴国良任汤丹镇中河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中河村党支部被定为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村内矛盾纠纷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村民还住在D级危房中。

当时,村里的状况震撼着吴国良的心,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吴国良驻村后清醒意识到,中河村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凝聚力强、公开公正的基层党组织,需要凝聚干群合力,中河村才有希望与全镇一道脱贫摘帽。

为此,他制定强班子、正作风、支部造血目标,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引导村班子加强团结、振奋精神,干事创业、树立威信。

村班子访贫问苦,解民难,排民忧,填坑修路,走村串户,全盘谋划。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党员服了,村民怨气消了,中河村从拖后腿的变成示范先进。

搜资料、查品种、请教农林专家,吴国良一次又一次带着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发展产业的经验,回来根据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特色种植。

吴国良总是给人带来惊喜——

大地坡村拥有洁净无污染的空气、天然的高山湿度和充足的阳光照射。地广人稀的大地坡村有近3000亩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有17000亩的草山可发展特色养殖。这一优势,让吴国良和汤丹镇的干部们眼前一亮,结合实际提出“5+3”(每户农户种植50亩高山毛竹、3亩高山药材)的产业脱贫模式,将农户从靠天吃饭、分散种植的落后生产方式,转变到集中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上来。

起初,农户担心市场价格波动,不愿意发展集体种植。针对销路问题,吴国良带着村干部积极与东川区一支蒿制药厂对接,签订长期供货订单,农户没了后顾之忧,参与的积极性高了。随后,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大地坡村脱贫攻坚互助协会应运而生,引进顺芊源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占股10%、集体经济占股20%、农户资金或土地占股70%的构成比例进行年底分红。贫困户既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就近在公司打工,实现分红和打工收入的双丰收。

2018年5月26日,距离吴国良去世刚好一个月,汤丹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仍旧加速推进。

几天前,吴国良兼任村支书的中河村村干部们聚到一起,召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

我们村贫困发生率有30%多,这些年国良带着我们修路建房,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可他就这么走了。我们几个村干部商量着,把国良生前想做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梳理出来,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中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燕华拿出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会议记录:村里的串户路建设、污水排放工程、太阳能路灯安装、蓄水池建设、村民新建房生活用电……

把这些事一件件做好,国良也能走得踏实些。”杨燕华说。(昆明日报 记者达娃·梅朵)

产业精准 脱贫加速:昆明产业扶贫的寻甸探索
寻甸县羊街镇甸心村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云南频道
东川区掀起全面宣传学习吴国良先进事迹热潮
自5月2日起,本报陆续刊发了吴国良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