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多动症儿童单人教室将停办 校方称孩子需休学治病
今年9月初,武汉市积玉桥学校为该校三年级多动症儿童浩浩,开设“一个人的教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在两个月之后,伴随着老校长的离任,这个曾被誉为“2000万多动症儿童试验田”的单人教室,却被曝出将在本学期结束后暂停办学。作为这个教室里唯一的学生,颇具阅读天赋的浩浩的未来也随之变得迷茫……
“多动”男孩的世界
9岁男孩浩浩(化名)突然站了起来,他跑向窗边的旧写字台,迅速拉开右侧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张已经有些褶皱的旧存折,“爸爸,你带我去银行,我想把零花钱存在里面”。而就在10秒钟之前,浩浩还静静地坐在床边,看着一本杂志,这也是能让浩浩安静下来的唯一方式。
在此后的1个小时之内,他6次向爸爸于强(化名)提出相同的要求,说出了4种不同的反驳理由,用尼龙绳和钉子在家里地面上完成了一项“工程”,给玩具火车装上电池并在轨道上跑了两圈,2次爬上停在卧室里的自行车……同时,也花费不到5分钟的时间,准确计算了20多道千以内乘法数学题。
这里是武汉市老旧小区内的一居室,除了每天上午的几个小时,阳光很难逾越那仅有的两扇旧窗户。卧室发黄掉皮的墙面上,整齐地贴着课程时间表和一幅世界地图,一台液晶电视成了这个空间里最值钱的物件。浩浩从写字台前跳到床上,趴下,又拿起了一部屏幕已经碎裂的手机,“叔叔,能不能让我去个有WiFi的地方,我想玩游戏。”
每当浩浩在这些看似毫无逻辑的行动中频繁切换,坐在一旁默默为他织毛衣的母亲总会抬头看看儿子,脸上还带着一丝微笑。而爸爸于强,则专门负责回答儿子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会在浩浩行为“越轨”时大声提醒。
对于年过四旬的夫妇俩来说,这已是几年来家庭生活中的常态。
越筑越高的“墙”
于强拿起刚刚被儿子丢弃在床上的旧存折,轻轻放回抽屉里,这个曾经做过中专教师、生意人的湖北荆门汉子,看起来有些憔悴。回想起儿子当年入学时的情景,于强轻轻叹了口气。
2006年,正在西安做生意的夫妻俩迎来了他们儿子。在儿子1岁零8个月时,当地医生告诉他们,浩浩可能患有儿童多动症,为此,他们四处求医问药,还带儿子做了专门的矫治训练。“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自控力还是比较弱”,更让于强担心的是,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上学俨然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2009年末,夫妻俩带着儿子回到省城武汉,并在武昌区盘下了一家小旅馆,既作为全家的经济来源,又当作临时的家。
转眼间,三年过去,浩浩已到入学年龄。在父亲看来,浩浩完全不存在智力问题,他甚至更愿意把浩浩的“多动”称为“坏毛病”或者“性格问题”。因此,把浩浩送进那些只能教授“穿衣服、系鞋带等基本生活技能”的特殊学校,简直就是在抹杀孩子的未来。
打定主意的于强,带着浩浩奔走于武昌区各个小学之间,却四处碰壁,“有些学校让孩子大一点儿再来,有些直接说这孩子不适合上普通学校。”
就在父子俩走投无路时,于强找到了时任积玉桥学校的祝正洲校长,“我跟他说了孩子的情况,他没说太多就同意孩子入学了。”由于担心“多动”的浩浩可能会影响班级的正常教学,同时也是为了让儿子更快地适应并融入集体,于强提出希望能够随班陪读,并得到了校方的允许。
按照于强最初的想法,进校陪读只是让浩浩适应新环境的短期措施。然而,一晃两年时间过去,尽管于强认为儿子已经有了进步,但距离能够独自上学的状态仍有距离。为此,于强转让了夫妻俩经营的小旅馆,成了儿子24小时的看护者。
与浩浩缓慢的进步相比,更让于强担忧的是,自入学以来,学生家长对父子两人的非议几乎从未停止过。为了能让浩浩留在这个集体,于强在课堂上会尽最大可能控制住浩浩的“越轨”行为。即便如此,透过教室的玻璃窗,于强仍能时常看到走廊里观察他们的学生家长。四目相对,他会本能地逃开,“那目光,恨不得把人杀死。”
对于浩浩来说,横亘在他与“正常孩子”之间的那堵墙,似乎变得越来越高。
不知从何时开始,浩浩成了同学口中的“怪孩子”、“有问题的同学”。在班级里,浩浩几乎没有朋友,甚至有学生表示,家长告诉自己“离他(浩浩)远一点,他可能会打我。”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