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情报(第5期)

22.07.2015  00:41

    

       切实做好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

  据我市各区、县植保站对马铃薯晚疫病的调查上报数据:折合全市马铃薯晚疫病Ⅰ级发生9397亩,总发生面积9397亩,病田率3.5%,幅度0—11%;加权平均危害级别0.085级,幅度0—0.11级,防治面积9100亩次,说明刚开始发病。预计马铃薯晚疫病为大发生年,发生面积19万亩次。由于发生较重,特此发出预警。

  依据:发生原因分析,马铃薯晚疫病也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在我市秋季的温度条件都可以满足该病的发生,而发生与否,主要决定于湿度条件。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以上达16小时,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大流行,预计在全市重发生。

  1、我市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生重,病原多。

  2、前期受干旱气候影响,马铃薯出苗期推迟,至今,大田苗棵长势较弱,植株抗病性差。

  3、雨季雨水多,阴雨寡照时数长。

  4、马铃薯生育期偏晚,晚疫病流行时马铃薯刚进入块茎形成期,病害对产量造成的损失严重。

  5、由于阴雨寡照时间多、晴天时数少见,给喷药防控增加难度。

  防治意见:1、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当前正处于马铃薯病虫害的重要发生时期,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各级植保、农技推广、乡镇农机服务中心等部门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大面积的预防和群防群治,减少危害损失,确保马铃薯的增产增收。2、加强监测预报:各县(市)植保植检站,要认真开展马铃薯病虫害的系统监测和宏观调查,严密监视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附近区域,及时发布预报预警,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开展。3、防治方法:加强马铃薯晚疫病 “中心”病株的防控,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应拔出集中销毁后及时喷药。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选用无病种薯;三是药物防治。比较有效的农药为:抑快净、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杀毒矾、银法利悬浮剂等在发病初期联防3—4次,间隔7-10天防治一次,为避免抗性产生,应交替用药,可有效防治晚疫病,推迟倒苗时间,提高马铃薯产量。近期雨量增多,阴雨寡照天气明显,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蔓延非常有利,各县区植保站应高度关注、加强监测,及时组织农户做好防控措施。施药应选择在晴天无雨的天气进行,若施后6小时内遇雨,应重新补喷。在马铃薯收获前25天,严禁使用农药,以减少农药残留,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马铃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