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位一体描绘幸福春城

05.06.2017  09:12

编者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更好地理解“五位一体”,透视“五位一体”的昆明实践,本期理论版邀请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发表看法,阐释观点,提供思路对策。

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戴溪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两个文明”、从“三大纲领”到“四大建设”再到“五位一体”,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标志着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其中,经济建设一直被我们党摆在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的显要位置,这既是由我国当今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发展所需、民心所愿。

经济是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繁荣,就没有改善民生的物质条件,更谈不上社会全方面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而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要抒写好“幸福春城”这卷美丽诗篇,就必须提升昆明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再也不能延续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而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抓出亮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此,昆明在全省先行先试,率先启动“188”重点产业建设,先后编制19个重点产业规划,为全市产业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方向。

今年以来,改革成效初现,昆明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升温。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52.21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创近3年以来的季度新高。在这份喜人的成绩单中,被视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最为令人瞩目:一季度全市三产增加值达564.87亿元,增长10.5%,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3%,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5.3:46.6∶48.1调整为3.6:37.1:59.3,朝着更加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根本途径是锐意改革,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此,昆明要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紧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昆明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等政策,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伴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昆明已经从国家战略经济规划版图的“末梢”走向了“前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中央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为昆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东风云汽搬迁技改、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昆明,浙商产业园、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启动建设,临空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为昆明打造发展新优势拓展广阔空间。今年5月12日,昆明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国家十部委的联合验收,标志着我国境内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正式在昆明落地。

虽然手握多重机遇,但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2015年成都、杭州、长沙和西安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昆明的2.7倍、2.5倍、2.1倍和1.5倍,许多中东部发达城市经济总量和增速也远超昆明,与此同时,对投资的高度依赖、工业增长动力不足、房地产持续低迷等因素,也制约着昆明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激烈的城市竞争背后,关系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荣誉,更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体验和福祉。昆明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经济建设无疑是关键之举、决胜之招。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昆明必须抓住产业深化调整这个“牛鼻子”,抓住锐意改革这个“战略期”,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作者为经济分析师、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李彦龙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昆明而言,要想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首先推进“放管服”改革。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导,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明晰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好该做的,管好该管的,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集中精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昆明而言,只有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的参与作用,才能更好地组织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依法治社,建立法治社会。法治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提高依法治社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昆明而言,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奋斗目标,并做出昆明贡献,更迫切需要法治的精神、法治的力量、法治的保障,筑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的法治根基,一是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市全过程。二是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以法治政府建设影响和带动法治社会建设。三是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四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以德治社,建立德治社会。在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提高以德治社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昆明来说,坚持以德治社,建立德治社会,一是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二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三是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牢记宗旨,不忘初心,忠诚干净,担当奉献,为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是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既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以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又要通过法律来惩治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让败德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二是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俗话说得好,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执法司法行为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获得坚实的民意基础、道义基础。

(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朱静雅

文化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自然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潜力和凝聚力的象征。过去我们认为文化是与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但事实上,当文化转化成文化产业的时候,它就不单是软实力,也成了硬实力,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物质生产力,成为拉动一座城市经济繁荣昌盛的支柱性产业。昆明在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同时,必然要利用本身所具备的历史、民族、跨境、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昆明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突破点,为昆明整体升级改造创造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要使得昆明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首先在政策上必须予以强有力的支持。文化产业要发展,政策准入、交流互通、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方面,作为企业和个人而言,都是不可能单方面去实现的。因此,政府应该开放文化投资领域,定期搭建国内外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予以扶持,甚至予以资金资助,完善工商、税务管理机制,在大中专院校中加快培育具备文化经营、文化创意等才能的人才,同时加快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创造出能够吸引人才的发展空间。

其次,昆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应当找出自身特色,打造文化精品。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作为云南省的一项文化精品,带领着云南少数民族原创歌舞走向世界,也创造了无限的精神和经济财富,而张艺谋的《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系列,也为宣传杭州、桂林、丽江三市和传承当地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勋。文化特色是一座城市吸引他者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精品则确定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的深度和广度。昆明市必须在找寻确立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打造出一批兼具民族和边疆特色、兼具现代和传统气息、兼具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创意和创新的文化精品,这对提升昆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要格外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文化创意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提升人们从事文化创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将人们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文化创意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更能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持续不断的创新,由此将昆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去年年底出台的《云南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云南将着力打造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和民族民间工业品业“六大产业”,确立文化产业在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升级。而与此同时,昆明也确立了到2020年将实现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速不低于20%、文化创意总产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以上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建设一个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以文化产业来增强昆明文化软实力,推动第三产业的更新换代,符合昆明自身定位和发展宗旨,也是昆明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时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教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李祉瑶

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何为幸福指数?就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毋庸置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之上的,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所影响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物质财富,这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物质财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提升城镇化水平。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国家稳定,社会稳定,政权稳定,人民生活稳定,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稳定压倒一切、稳定高于一切”完全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好社会大局的平安稳定,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市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标。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来衡量民生工作成效,把民生改善的成果作为评价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坚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只有解决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积极创造舒适、优美的人类宜居环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城市

杨  敏

十年后,昆明城区的空气质量优良率是否能像今天一样,一直保持在98.9%的水平?城镇化进程急速推进后,是否每个昆明人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目前已经显现的城市拥堵问题,十年后能否解决?这些疑问不仅关乎每个昆明人的生活质量,更是衡量昆明人生活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标。

城市建设要有战略眼光

城市发展要又快又好,城市建设永远处于现在进行时。对每个居民而言,城市要宜居,不仅要现在宜居,将来也要宜居。城市要宜业,不仅现在要有良好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将来也要能为每个居民提供良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也应该是未来昆明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发展的脚步与自然规律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进一步完善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昆明作为“一带一路”上连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节点城市,也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从可持续发展转换到绿色发展的轨道上,当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然而昆明不仅要为当前的发展“种树”,更要为今后的发展“种树”。

多举措增强昆明软实力

未来的城市不仅要GDP,更要增强无形的软实力。不仅需要“靓丽”的外形,还要有舒适的内核。眼下,昆明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已经初见成效。2016年,昆明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有序推进草海、巫家坝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重启了1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环卫一体化试点,拆除临危建筑,新增造林26.7万亩,改造路基,建立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整治水环境,滇池和阳宗海治理取得新的成效。这些举措旨在让城市“旧貌换新颜”,让昆明拥有“靓丽”的外表,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舒心。

此外,昆明还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在化解过剩产能而导致的企业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行教育均衡和多样化等问题上做出了努力,例如新增城镇就业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6%。引进北京世青、青苗等学校来昆开办5所国际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0.4万人次等。这些措施能进一步提高昆明人的生活质量,让昆明这座城市的内核更加丰富。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但昆明的城市建设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城市建设缺乏统筹谋划、功能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管理较为粗放,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马路市场、乱搭乱建等现象依然存在,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滇池保护治理任重道远。虽然以上问题都不能在一朝一夕间解决,但要根除,必须要明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昆明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眼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是全体昆明人的集体诉求,因此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速度为先”,从而忽略可能付出的环境和人文代价,结果很有可能是经济总量迅速提升,但人文素质、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城市发展不是单纯的“数字经济”问题,而是涵盖了人文建设、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课题。尤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今天,昆明更应该抓住机遇,前进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调整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打造自然和人文环境友好型城市。不仅要医治现存的“城市病”,更要未雨绸缪,吸取国内其他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防范其他城市中已经出现的“城市病”,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城市,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作者为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