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所5年来示范推广1605万亩新技术新品种

26.04.2016  23:54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自主品牌优质籼稻大米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近日从云南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获悉,“十二五”期间,生物所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团队、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亮点纷呈,成绩显著。其中,新技术和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160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8.5亿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生物所将继续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推进农业生物资源的生物技术创新与服务,将生物所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及东南亚、南亚地区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的生物技术发掘利用的国际知名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基地,在引领与支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再立新功。

    科研立项251项 技术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7项

    生物所长期以来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相结合,坚持原始创新与服务产业并重,把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既瞄准学科前沿,又注重直接面向生产需要的源头创新,积极申报课题。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51项,合同经费18121.29万元,各类项目到位经费10336.42元。尤为突出的是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1项,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项,横向合作重大科技项目1项。

    此外,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地厅级科技奖励3项,参与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获得技术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7项;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5项、国家鉴定品种1个、审定和登记云南省作物新品种26个;编制地方标准7项,行业标准1项;新增资源保存数9171份;出版专著29部,研究论文363篇(其中SCI、EI收录79篇)。

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人工驯化栽培产孢子粉白灵芝

    示范推广1605万亩新技术新品种 新增社会效益超18.5亿

    据了解,生物所“十二五”期间新技术和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160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8.5亿元以上,其中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团队选育登记、鉴定26个大麦和魔芋新品种,已示范推广大麦和功能稻米新品种1138万亩,增产71.2万吨,高技术应用增值11.1亿元。

    同时,云南省作物病毒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研发的烟草花叶病毒(TMV)等检测试剂盒已规模化应用于全省烟草漂浮育苗病毒病的监测与防控,累计检测样品18万余份,成果转化应用推广600多万亩,新增产值3.6亿元以上;食用菌工程中心团队围绕野生菌增产进行生态干预或干扰研究,增产效果明显;集成木腐菌香菇、毛木耳、皱木耳、银耳、侧耳保育技术建成野生种质保护基地4个800余亩;建立了松茸、牛肝菌、保育基地5个2230亩。

    此外,生物所还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建立优质香草原料基地700亩以上。不断加强所企合作力度,新增合作企业10个,科企合作项目总经费5477万元,研制新产品8个,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有力地支撑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条件平台、人才及团队建设跨越推进

    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实支撑。2011年进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获得农业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与资源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五年来获得各类科研条件平台和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项目6项,获得资金4369.1万元,累计投入基本建设经费5525.1万元,至2015年底本所独立拥有的基地、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将新增3300万元。

    同时,部级科技创新团队达到3个;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人,入选云南省“云岭学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云南省二级研究员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云南省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病虫害功能研究室主任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新增2人,技术创新人才7人,新增3人;引进博士后3人、博士8人,硕士8人;博士后合作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0人;培养在职博士生及博士7人,硕士生及硕士9人;培养博士后9人,博士生22人,硕士生66人。已获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0余人。接收科技部亚非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2人。

2015年海峡两岸Tospovirus和Thrips研讨会生物所张仲凯所长做大会报告

     蝉联“云南省文明单位” 1人入选“最美农科人

    据了解,生物所党支部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争先创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专题活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发挥,为研究所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人才保障。

    “十二五”期间,生物所共有1人入选“最美农科人”,5人获院级先进工作者表彰,6人获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2人次,并再次蝉联“云南省文明单位”。

     相关介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简称“生物所”)建于2004年6月,其前身是创建于1986年的云南省遗传工程研究室。1992年,云南省遗传工程研究室遗传室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试中心合并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04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学科结构调整,原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原院品种资源站合并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所秉承“笃耕云岭、致惠民生”院训,以“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为要求,以现代化一流农业科研所建设为目标,不断凝练优化学科方向。

    目前已形成了农作物资源保护生物学、农作物资源分子生物学、应用植物病毒学、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保健食品作物研究与应用、特色食药用菌研究与应用6个特色优势学科方向。所内建有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省院省校合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站。2012年农业部全国“十一五”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中,生物所综合排名第39位,进入全国前50强,在省内综合排名第2位;在全国专业排名第2位,省内排名第1位。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