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探索

22.05.2015  18:10

 

 

本报美编 刘一飞 画

 

背景

5月22日是第2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正因如此,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历来被各界所关注。

话题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思想,全面实施系统性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效显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有什么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

发力——政策措施连续出台,保护有了宏观指导

在绿色发展的基调下,我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构建重要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力度大、措施实。

把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作为保护的立足点,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规政策,颁布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珍贵树种保护、省湿地保护等条例,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省级层面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腾冲纲领》和《西双版纳约定》,出台了自然保护区机构管理、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省级重要湿地认定、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指南、国家公园管理评估规范等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并在全国率先探索试点商业保险解决野生动物损害补偿。

保护优先,规划先行。随着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纲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及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计划的纷纷出炉,为全省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指导。

保障——基础研究奠定基础,科研力量提供支撑

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历史、有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蔡希陶、吴征镒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各有关科研院所在云南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等基础研究工作,为我省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平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出版《云南植被》《云南植物志》《中国云南濒危植物》《云南鸟类志》《云南两栖爬行动物》等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系列专著。还编撰完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地区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这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我省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和保护工作以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资金和科研作为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我省先后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杨善洲绿化基金会、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普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省政府设立了5000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力度。依托有关科研院所或高校,相继建立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平台,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探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多措并举形成合力

在实际探索中,云南把保护与监管相协调,促进合作和公众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严格保护的同时,我省持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力度,严把环境准入关,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原则,加强对交通、矿产、土地、旅游、水电、风电和生物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加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严格开展生态影响专题评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内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

探索中,云南的保护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由我省制定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被推行为全国林业系统技术规范。思小(思茅区-景洪市小勐养)高速公路、普达措国家公园等一批建设项目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典范。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云南保护的维度不断扩展。多年来,我省与英国、荷兰、德国等10多个国家、国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先后实施了亚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云南德钦示范、全球环境基金长江流域自然保护与洪水控制、中英合作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林业保护机构能力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和荷兰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国际鹤类基金会“云贵高原鹤类和其它大型水禽调查及卫星跟踪黑颈鹤”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介绍,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1个、风景名胜区66个、国家公园8个、国家湿地公园11个、森林公园41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5处,各类保护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9.5%,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全省85%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