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共建共享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云南保山临沧建美丽乡村促生态富民

09.12.2017  02:43

◆本报记者蒋朝晖

人人参与治污,村村寨寨环境美,生态产业添后劲,绿色发展得实惠”。这是前不久记者随2017年云南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保山市和临沧市采访时的真切感受。

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多民族聚居且经济欠发达的保山市和临沧市,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破解农村“两污”治理老大难、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农民获得的生态红利日渐丰厚,参与环境保护更加自觉。

带领采访团走村串寨的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刀林荫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文化风物同步提升的全面写照。

抓实治污行动

破解垃圾处理“老大难

保山市因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段时间内生活垃圾无处安身、随地乱丢乱放的情况屡见不鲜,成为制约农村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

为打破这一局面,保山市近年出台《保山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保山市农村“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意见》《保山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及公厕建设行动方案》,把破解垃圾处理“老大难”作为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实施了1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示范,其中昌宁县被列入全省连片整治整县推进试点。

“仅2013年~2015年期间,市县财政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建成运行300座垃圾热解气化炉,覆盖62个乡镇、600多个建制村,基本建立起一套“户集、村运、乡镇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保山市副市长黄晓告诉记者。

在昌宁县田园镇新城社区、龙泉社区采访时,记者看到无论是社区道路、公共场所,还是村民房前屋后,都干净整洁,田边地头、河道沟渠都很少能看到垃圾的踪影。

据了解,昌宁县充分发挥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辐射作用,为田园镇坝区的11个村(社)区约8.01万人提供年处理量为4.9万吨垃圾的服务保障。目前,昌宁县已在12个乡镇主要集镇建成农村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炉49座,并配套了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

龙泉社区党委书记窦志林说,社区积极实施镇政府推行的“万千百一”工程(一万人配备一辆垃圾清运车、一千人配备一名保洁员、一百人配备一只环保垃圾桶),实现了社区23个村民小组全覆盖。配备保洁员4名,设置垃圾堆放点50余个、环保垃圾桶100余只,并对保洁员实行区域包干制,由其对责任范围进行清扫,垃圾由市政工程公司统一清运。

现在,龙泉社区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普遍提高,乱丢垃圾、乱扔死畜的行为没有了。村民每人每年只需缴纳18元保洁费就能享受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窦志林告诉记者。

目前,保山市正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从户分类、组收集、村镇转运等入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将逐步改造、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垃圾收集设施,引导村民自备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按照“一户一个垃圾箱、一组一个垃圾收储设施,乡镇有垃圾收运车辆”的最低标准,配备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到今年底,保山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将达80%。

治理水土流失 增强生态修复实效

山清水秀的临沧市云县幸福镇幸福村,近年来几乎家家都建有统一设计的新房,屋面墙上到处都是福字。推进生态修复、保护绿水青山,让昔日深受水土流失之困的幸福村人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幸福镇镇长唐雄介绍,幸福镇地处昌宁——孟连地震断裂带和孟定——祥云地震断裂带交叉口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村民在斜坡地轮流种植玉米、甘蔗,收获后土地裸露,进入雨季后水土流失加剧,纵贯其境的南汀河泥沙淤积情况十分严重。

幸福镇通过长期探索,逐渐找到了一条既能治理水土流失,又能帮助村民致富的路子。在离南汀河岸约5公里处的慢蔗村、幸福村、邦挖村接合部,有一个云县石佛山高原生态农业园,就是幸福镇成功修复生态环境的一块试验地。

据了解,生态农业园建设以水利部门的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为依托,通过整合实施国土、交通、林业、水利部门的土地开发整理、道路建设、陡坡地治理、高效节水等项目,在首期完成土地整理的10160亩区域内,实现了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有效配套。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生态农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土地和气候资源优势,引进一家咖啡公司,成立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实行流转反包统一集约经营,采取“坚果+咖啡”乔灌结合、长短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产业稳定发展,亩产值高达14900元。

“坚果+咖啡”种植模式,不仅每亩可以比种植玉米增收20倍以上,让园区内3个村1968户8680人直接受益,还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记者站在生态农业园一处高地往下看,满眼翠绿欲滴,错落有致的园区里,高大的坚果树和低矮的咖啡树生机勃勃,除了隐约可见的农耕道路,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

当地2016年降雨量2840毫米,是正常年份的3倍,但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唐雄说。

正在新建成的两层小楼前与邻居拉家常的幸福村村民陈士海高兴地说,镇政府引导村民发展绿色林果产业,不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把金银财物也变进了门,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11000多元。

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村村民打造山水田园经济的劲头越来越足。目前,村民自发在房前屋后种植坚果、杨梅、枇杷、海南黄花梨等树种3540多株,种植天竺桂、榕树、樱花等道路绿化树1860多株,在田间地头种植果树320多株,幸福村森林村庄的美景正在日益显现。

发展特色产业 拓宽生态富民道路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沧源县”),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到保护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全县村村寨寨、老老少少都付出了艰辛努力。

沧源县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逐渐加大打造绿色第一产业的力度,仅“十一五”就种植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及50万亩其他经济林和经济作物,使全县农民人均拥有10亩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24%提高到69.96%。“十二五”以来,沧源县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产业,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73.34%。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沧源县克服县级财政长年入不敷出的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沧源县按照村庄规划,在各乡镇建设点实施以村庄道路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沼气池、绿化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打造一批环境优美、靓丽整洁、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的和谐幸福文明新村。

记者在勐来乡民良村崖画寨自然村、勐来村大寨自然村、勐角乡翁丁村等地看到,这几个目前并不富裕的村子环境十分优美,村落周围绿树成荫,村内见缝插针栽种的果树花草、藤本植物生机盎然,道路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在崖画寨自然村,珍惜水、节约水、爱护水的宣传牌随处可见。在大寨自然村,几乎家家户户靠道路的房屋墙面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境的大幅彩色图画。在翁丁村,备受村民呵护、树龄300年以上的参天大榕树就有35棵。

在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勐来乡始终坚持立足生态谋发展,在山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车厘子、佛手、猕猴桃、沙糖桔等特色林果3000余亩。在坝区做好特色水产养殖、观光农业和特色餐饮服务业,建成400多亩特色水产养殖区、2000多亩油菜种植基地。生态产业助民增收,2016年全乡脱贫61户220人。

勐角乡筹资300万元支持翁丁村铺设污水管网1.8公里,建成生态处理池和小型垃圾焚烧厂,最大限度收集畜禽养殖废水,减轻垃圾污染。同时,大力实施“旅游+脱贫攻坚”,引导村民利用保存完整的原生态部落民居和良好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今年上半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0多万元,超出了去年全年的总和。

如今,沧源县各族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发展生态产业助力脱贫致富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临沧坚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临沧市建成临沧坚果基地227万亩,林业厅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环保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