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走边疆 · 看环保”采访报道】西双版纳曼兴村:38条村规民约守护乡村“绿富美”

16.12.2016  19:39

 

  西双版纳,北回归线沙漠地带上唯一幸存的热带雨林绿洲。

  据傣族贝叶经书《坝英麻板》记载,很早以前,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就形成“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没有土地、森林、资源,就没有人类”的朴实观念。

  勐海勐翁村的爱伲山寨,村里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点像小公园一样美

  走进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委会曼派村小组,层峦叠嶂,密林深深,满目翠绿,处处生机盎然,集中修建的屋舍整齐排列,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垃圾分类收集箱新颖别致。村民玉燕儿说,“房前屋后每天打扫一次,生活垃圾装进垃圾箱,全村每5天打扫1次卫生,大家都已习惯!

  曼派村小组只是勐海县开展以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打造生态家园建设示范村的一个缩影。

  勐海勐翁村,干净整洁的村容

  曾经“杂乱差” 今变“绿富美

  38条村规民约守护乡村“容颜

  曼兴村和曼派村同属勐翁村委会,两村依山而建,隔坝相望,山高林密,坝田肥美。

  家庭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要摆放整洁;不按照规定打扫房前屋后垃圾,发现第一次以帮助教育为主,第二次处罚100元,第三次处罚200元……如违规按照以上条款处罚。

  2016年1月1日,曼兴村29位户主在“村规民约”上签字、摁手印,并在村委会张贴公示。村规民约中对尊老爱幼、盗伐树木、两污排放等定下“硬规矩”。将生态文明写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律,正成为傣乡人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一种自觉。

  勐罕曼远村,村里随处可见的环保宣传标语

  “寨子能有今天,离不开38条村规民约和一张承诺书,更离不开各项扶持政策和项目带动。”担任20多年曼兴村村党总支书记的岩糯说,以前,村民“靠山吃山”思想严重,上山滥砍伐树木情况司空见惯。“但现在他们完全改变了这种习惯,随着生态保护意识深入民心和现代家用设备进入家庭,柴禾用量明显减少,他们用的柴禾也大多来自于庄稼地里的废物利用。

  勐海勐翁村委会,一位傣族老人在纺织

  村民岩叫认为,现在国家花钱买生态,青山绿水能变为钞票,谁还舍得砍树卖?村民彻底废除随意砍山种地、上山砍树、捕猎等破坏生态的生活习俗后,经过几年休养生息,林里的动植物资源在明显增多。

  勐罕曼远村,干静清洁的村容

  如今,房子新了,道路干净了,庭院整洁了,轿车、拖拉机、摩托车成为村民“标配”……曾经的“杂乱差”变成了今天的“绿富美”。

  “生态保护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勐海县环保局局长赛勐说, 勐海县立足资源优势,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和分享“绿色福利”,走出一条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文明发展道路。

  勐捧镇景代迈村,村里就像“世外桃源

  四季绿树掩映 时时花果飘香

  勐罕镇让人沉醉的“世外家园

  进入勐罕镇,不由让人萌生一种沉醉和向往。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绿荫掩映的傣楼下面,路旁的太阳能路灯、垃圾箱、污水处理系统一应俱全。

  午后时分,漫步勐罕镇,优美的自然风光、完好的自然生态、洁净的村容村貌,会让你感到十分惬意。

  而眼前的这些美景,得益于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治理示范村项目的实施。

  勐海勐翁村委会,环保厅人员拿着环保宣传挂历宣传环保

  “修一公里路奖励1万元,修一个篮球场奖励5千元,建一个垃圾池奖励2千元……”勐罕镇镇长岩罕温说,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始,镇上对村民自发建设村寨进行补助,通过各种奖励政策、措施推动,寨子发生了全新变化。

  村党总支书记岩党说,村民实施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积极性很高,齐心协力自觉投身改善生态和环境卫生,让村庄不断变美丽。

  勐海勐翁村,环保厅人员拿着环保宣传挂历给当地傣族居民宣传环保

  今年6月5日,勐罕镇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先进集体”殊荣。

  在曼峦嘎村头,有个生态湿地工程,是曼嘎俭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内容之一。重点实施居民庭院雨污分流、村落污水排水、村落污水处理、村落垃圾收集清运4项整治工程后,从“源头到途径及末端”做好污染控制。为发挥工程最大效益,土建工程尽可能保持绿树掩映、花果飘香的生态景观。通过3年努力,曼嘎俭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投入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特色环境优美工程。

  基诺山乡,家家户户建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房子

  昔日茅草房为居 如今住上“小洋楼

  基诺山乡“生态立乡”走出“生态乡镇

  从“刻木记事”到推广使用计算机办公、教学;从刀耕火种到普遍应用农业科技发展绿色经济;从以茅草房为居,到住进基诺特色的山间“小洋楼”;从人背马驮到驾驶自家的拖拉机、汽车、小轿车……云南基诺族人们演绎出一个个跨越发展的奇迹。

  基诺山乡成了旅游地,当地人们学习的氛围很浓

  “景区不收摊位费,平均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巴坡村小组的周叶在基诺山景区摆了一摊点,向游客售卖特色工艺品、基诺烟等物品。

  “老公、女儿、女婿在景区上班每月也有2000元左右收入,加上茶叶、橡胶等收入,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远超10万元。”周叶说。

  基诺山乡,村里的民族纺织成了一道风景

  “旅游旺季摆摊,行情好时卖茶叶、橡胶,寨子里像周叶家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巴坡村村小组长大切布鲁说。

  基诺山乡非物质文化木鼓传承人

  基诺乡党委副书记谢艳介绍,坚持“生态立乡”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大力挖掘整合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基诺族乡建成漫山翠绿、鸟语花香、文明富裕、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生态乡镇,实现基诺族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基诺山成了旅游地,每天的歌舞表演是村里的一个特色

  2008年,基诺族乡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

  勐捧镇景代迈村,当地环境好,95岁老人依伦身体非常健康

  西双版纳州生态建设支出

  占全州公共财政支出7.7%

  多年来,西双版纳州以“生态立州”发展战略为引领,全力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力度,数十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进集体”脱颖而出,全州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勐海勐翁村的爱伲山寨,当地人种上茶园

  尽管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012年,西双版纳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大生态创建资金投入保障基础性生态创建工作意见的通知》,率先连续3年从中央转移性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中,给予全州每个乡镇200万元,重点用于乡镇“两污”治理或巩固提升生态创建。州政府设立奖励机制,对命名的每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给予10万元奖励、每个国家级生态县(市)给予100万元奖励。

  勐罕曼远村,处理生活污水的池子美得像公园

  截至目前,西双版纳州、各县(市)政府共投入生态创建专项资金约1.1亿元,涉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累计25.87亿元,占全州公共财政支出的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