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云南迈向“绿富美”
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云南。1月20日,他赴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他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这份关于碧水青山的约定,装进了云南各级干部和470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的心里。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都认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云南从实际出发,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定不移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陈豪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年初视察云南时语重心长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并再次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既是对云南的肯定,更是对云南的鞭策。” 方向明,路径清,关键在行动。
近年来,云南一直坚持生态绿色、环境优先,深入开展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高原湖泊污染的治理,以及节能减排等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的保障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为云南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云南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最好的财富。
陈豪代表认为,“天朗气清,山清水秀,这样一种良好的生态,既是云南响亮的品牌,也是云南宝贵的财富,我们会格外珍惜。”
“云南具有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优势。”住滇全国政协委员杨保建指出,云南具有生态资源基础、产业经济基础、社会治理基础和生态文化基础。
“青山绿水是昆明的品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的资源,保护好青山绿水也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市长李文荣表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产业建设的同时,要把昆明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不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成为云南广大干部群众新的共识和共为。
新的追求,新的思路,新的行动。
杨保建委员建议,云南应积极推动,争取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应推动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扩大森林面积,提高质量;在滇西等重要区域建立国家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建立“三江并流区”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和实验区;出台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建立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保护发展中心,实现区域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对极小物种实行保护。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如何发展、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并强调生态文明意识,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需要形成共识,并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云南必须生态保护和跨越发展两副重担一起挑。
“良好的生态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绿色财富,保护了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发展潜力。”全国人大代表、迪庆州长黄政红如此表示。
黄政红表示,迪庆之前都是以采伐木头为主要经济来源,1998年中央做出明确的规定禁止天然林采伐,禁伐以后迪庆的经济突然到了低谷。“迪庆在禁伐天然林以后,就必须要重新寻找新的发展路子,那就是以旅游业为主。而旅游开发最大资源在生态植被、高山,再加上当地的民俗文化。这样,我们就开始非常重视森林植被的保护和丰富、完善、提升。”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