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力度 调升生态建设考核权重 玉溪“三湖”水污染防治提速增效

08.09.2015  11:49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美丽迷人,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图为对对新人在湖畔留下温馨浪漫的记忆。蒋朝晖摄

◆本报记者蒋朝晖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把“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保护治理作为推进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中之重,在政府财力十分有限、持续干旱导致湖泊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全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确保“三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不断提速增效。

目前,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劣Ⅴ类水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抚仙湖

坚守四条红线,源头减轻压力

近年来,玉溪市着眼实现抚仙湖战略水资源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的目标,以“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为核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守“四条红线”,实施规划项目建设目标倒逼,在挖掘减少入湖污染物总量潜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据玉溪市环保局局长张金翔介绍,2013年12月20日云南省政府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会议后,玉溪市加大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抚仙湖“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督导组,制定了两年行动计划,建立项目推进倒逼机制,6次召开督查推进会,全力推动规划项目实施。

截至目前,抚仙湖保护治理27个项目中,已完工22项,在建5项,开工率为100%,完工率达81.5%,到位资金31.63亿元,完成投资32.46亿元。

经过坚持不懈的治理,抚仙湖抚澄河等入湖河流已经形成“绿色视廊、生态湿地、达标水体、休闲通道、城乡景观”的良好效果,对减少污染物入湖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抚仙湖保护治理需要,玉溪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沿湖划定了“四条红线”。即任何项目在距法定水位110米范围内湖岸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任何项目严格控制从抚仙湖取水;任何项目必须做到“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设施景观化”;任何项目地产比例不得超过规划建设面积的25%。

玉溪市市长饶南湖说,必须坚守好这“四条红线”,有效控制抚仙湖周边的旅游业发展,从源头上减轻湖泊污染压力。

玉溪市在下决心调整优化沿湖旅游产业项目的同时,立足实际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沿湖群众支持配合,积极稳妥地分批搬迁在红线内居住的居民,拆除有农药化肥污染的蔬菜大棚。

玉溪市不断推进抚仙湖北岸万亩生态湿地建设,截至目前,一期631亩湿地基本建成,项目区两个自然村全部拆除,退出农户477户1498人。

一直以来,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以及湖泊周边一些零星污染是抚仙湖几个主要的污染来源,而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占了较大的比例。

对此,玉溪市按照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必须实现截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方式转变的思路,不断加大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进行转移的力度,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玉溪市严格落实河段长负责制,与沿湖澄江县、江川县、华宁县联合开展一级保护区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不断加强综合行政执法、环境卫生、水政渔政和水上安全等监管工作,全面提升抚仙湖综合行政监管水平。通过搭建抚仙湖流域《短信告知》手机宣传平台,向广大游客宣传《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和抚仙湖告游客须知,激发公众参与抚仙湖保护治理的自觉性。

张金翔说,目前,玉溪市正在积极推进《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努力为加大依法治湖力度、提升执法实效、保护治污成果提供更加强大的法律支撑力量。

星云湖

环湖截污,整治沿湖百村环境

星云湖是保障玉溪市江川县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各级各部门一直高度重视星云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理水环境,使湖泊水质恶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据江川县环保局副局长王川介绍,“十二五”以来,江川县在持续加大星云湖流域“两污”治理力度、推进湖泊生态保护屏障构建、加快沿湖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步伐的同时,积极探索湖泊内源污染治理路子,进一步增强环境管理能力,确保湖泊水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江川县已完成星云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六大类17项工程中的10项,在建7项,项目开工率为100%,完工率为58.8%,到位资金2.76亿元,完成投资3.66亿元。

为最大限度减少入湖污染物总量,江川县积极探索环湖截污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治理思路,秉承“一个原则、三种水、两次回用、三种去向”整体思路,即坚持最大限度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星云湖的原则;截留星云湖流域产生的生活废水、农田灌溉回归水、区域初期雨水;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旱季农灌回归水区域处理区域回用;初期雨水和回用不完的生活污水、农灌回归水经生态调蓄带净化后部分提升至所在区域水库蓄积用于农灌,部分分散排入现有湖滨湿地净化后入湖,部分输送至九溪湿地处理。

目前,江川县已在星云湖南岸建成8公里多的生态调蓄带。同时,狠抓退田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环湖退出农田3054.51亩,环湖截污及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记者在星云湖沿湖的多个村落看到,由江川县环保局牵头推进的沿湖百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加紧推进,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投运。

王川说,这项工程已在沿湖210个村落中的120个村落推进。根据各村落人口数量和地理分部特点,因地制宜,分别采用污水统一收集进城镇管网、建设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等处理办法,确保沿湖村落污水达标排放。

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星云湖水体透明度有所好转,较2013年上升0.14m;叶绿素a平均值63.22mg/m3比2013年下降46.23 mg/m3,下降幅度42.24%,表明蓝藻富集、爆发现象大量减少;湖泊营养状态由2013年的重度富营养改善为中度富营养,显现出水质加速改善势头。

王川介绍,江川县已初步拟定了“十三五”期间星云湖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几项主要工程,包括底泥疏浚、环湖截污及水资源循环利用、流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生态补水、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入湖河道生态修复等。

杞麓湖

投资6.5亿元完成17项重点工程项目

水域面积仅36.9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高原浅水湖泊,目前水质仍为劣Ⅴ类,治理保护任务异常繁重。

玉溪市通海县环保局副局长杨升显介绍,杞麓湖流域人口达28万多人,耕地面积14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近40万亩(含复种),每年施用化肥近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近20万亩,每年产生废弃菜叶约38万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占了入湖污染总量的80%以上,是杞麓湖的主要污染源。

通海县坚持把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放在杞麓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首位,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实施面源污染整治工程实效。

近年来,通海县在加大力度引导杞麓湖流域农业农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同时,积极争取玉溪市、云南省和国家的资金支持,总计投资12918万元,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截至目前,通海县在杞麓湖流域建成3万口农田沤肥池投入使用,对31.8万亩农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红旗河、中河及杞麓湖南岸片区农田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以及沿湖18个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置工程均已建成投入运行。同时,还建成投运日处理1200吨的废弃菜叶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一系列项目的建成投运,对基本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按照杞麓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通海县全力实施面源污染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污水拦截和环湖生态路、生态修复、外流域补水和调蓄水等工程项目并取得实质进展。

据了解,自2010年12月3日云南省政府在通海召开杞麓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会议至今,通海县已完成规划的七大类22个子项的17项,在建4项,开展前期工作1项,开工率为95.5%,完工率为77.3%,到位资金6.40亿元,目前完成投资6.52亿元,投资完成率为82.8%。

杨升显说,通海县针对杞麓湖流域已成为云菜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解决蔬菜产业的废弃物污染问题,制定下发《通海县废弃菜叶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废弃菜叶的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实行公司化运作,对所有冷库产生的废弃菜叶实行集中收集、统一进行资源化处置。

通海县福慧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废弃菜叶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技术,找到了将大量废弃菜叶加工成有机肥的有效途径,破解了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的最大难题。

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12月与2013年同期对比,杞麓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9.26%、47.95%、2.38%、26.22%,水质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相关链接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沿湖四县生态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降低沿湖四县GDP考核权重,调升生态建设考核权重,使沿湖四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湖泊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实施重大外流域补水工程:规划实施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全面替代沿湖重大项目、群众生产生活从湖泊取水,实现向抚仙湖、星云湖间接补水目标。目前,这项工程已成功试通水,完成投资15.35亿元,相关各项工作正在加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