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美化洱海源

12.04.2015  20:02

本报讯(通讯员 尹忠) 近年来,洱源县一手抓洱海保护治理,一手抓生态农业发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强化责任落实,走规模化经营之路,着力争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实现了洱海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抓生态农业,着力实现水清民富。洱源县将生态农业发展与洱海源头水质改善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的目标。 201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64元。罗时江和永安江劣Ⅴ类水质同比减少2个月,弥苴河Ⅳ类以上水质同比增加4个月,弥苴河水质首次出现Ⅲ类1个月,永安江水质出现Ⅲ类2个月。

抓科技支撑, 着力推进科学施肥。从2006年起,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5%至8%,全县年均节约化肥2500多吨;建成投资1.14亿元的顺风有机肥厂,年收集处理畜禽粪便5万吨。

抓示范样板,着力推进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洱源县把农业标准化重点放在生态农业示范和推广上,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4893万元,农机化水平达49.5%。在蔬菜等作物种植区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和色板诱杀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洱海流域6乡镇探索推广蚕豆、油菜和早熟大蒜各100亩“二无一有”生态化种植示范,推进凤羽万亩绿色生态走廊和10万亩绿色生态菜用型蚕豆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创建了“云南省著名商标”8件、“云南名牌产品”4件,注册了“中国驰名商标”1件,获评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7个,农产品原产地标记认证2个、无公害食品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86.4万亩,建成出口农产品种植安全示范基地23万亩。

抓生态种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洱源县大力推行粮粮、粮经、粮果种植模式,推广蚕豆混种箭舌豌豆、玉米间套种白扁豆、梅园间套种作物25万亩;坚持压缩高需肥药作物面积。把全县早熟大蒜从2007年的7.18万亩压缩至2014年的4万亩,把全县蚕豆从2007年的7.31万亩扩大到2014年的9.89万亩。同时,大力推广稻田养鱼。

抓龙头带动,着力推进“42413”工程建设。洱源县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切实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走“龙头企业+农业庄园+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组织模式,重点推进创建“洱宝生态梅果庄园”、“正果药业生态庄园”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种植40万亩泡核桃,20万亩华山松,10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优质菜用型蚕豆、10万亩优质梅果、10万亩林下非木质野生食用菌、中草药材等;建设三大基地:3万亩淡水鱼养殖、3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和2万亩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9家。

抓金融创新,着力推进“生态信贷”惠“三农”。洱源县有效破解生态保护及生态农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小微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合作社等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融资担保难等问题。创新推出了“生态信贷”,“生态信贷”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发放贷款9481户,贷款资金4.52亿元,发放“三权三证”抵押贷款1.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