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县:点燃脱贫致富新希望

08.08.2016  16:43

 
  今日看点

  品种繁多、种植规范、长势喜人、初具规模。这是云南广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露天蔬菜种植基地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7月19日,记者来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乡中和村委会3组采访,看到绿油油的蔬菜结满果实,红红绿绿的番茄、金色紫色的瓜菜格外惹眼。正在基地给番茄搭架子的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多亏了广福公司来我们村建基地,我们才能种出这么好的蔬菜。

  能人引领 流转土地促进百姓增收

  九河坝子海拔在2300米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寒冷凉地区。过去,这里一年间有大半年时间霜冻,当地干部群众一直为如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而苦苦思索着。今年3月,云南广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中和村3组流转土地,建立露天蔬菜种植基地,点燃了九河乡探索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希望。

  在基地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今年53岁的广福公司董事长肖树林,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和村人。肖树林早年曾在外工作,后来自己开公司、当老板、搞建筑。去年以来,面对日益低迷疲软的房地产建筑市场,这位精明能干的白族汉子,开始把目光转向农产业,瞄准家乡那一片片贫瘠的土地。去年年底,他注册成立了云南广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回到村里,以每年每亩7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建立露天蔬菜种植基地。

  “公司租了我家4亩地,我来基地上打工,每天工钱收入70元,家也照顾着了,钱也挣到了。”村民王福兰说,以前种谷子和包谷,一年苦到头,也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到基地上务工,1个月就能挣着2000来块钱,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能人回乡引领租地种菜,给村里的富余劳力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新门道。基地负责人彭尚易也是九河人。他介绍,像王福兰一样,到基地务工的人每天都有40多人,多的时候有几百人。

  “每次回家,看到村民在土地上找不到钱,心里很不是滋味。”肖树林说,村民长期以来只能种点包谷和稻谷,收入不好,于是就萌发了闯一闯、试一试的想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改变家乡的“穷样子”,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基地示范 选出最佳适宜品种推广

  紫色的红油生菜,翠绿的美国大速生、结球茴香,看上去像莴笋一样的油麦菜,个头能够长到100公斤的大南瓜……漫步在广福公司蔬菜基地,记者看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蔬菜品种。

  “目前,基地一共种植了265个蔬菜品种。”彭尚易介绍,公司建立这个基地,主要是进行示范种植,从中选育出最适宜生长的品种在九河乡的广大农户中进行推广种植。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基地上,常规的番茄亩产达8吨,按照每公斤两元的价格批发,产值达1.6万元。其他的高效蔬菜品种,试种下来产值还要比番茄高得多。

  广福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刚刚建立,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基地生产的无公害、高效优质蔬菜,成了机关单位、学校食堂的专供菜。馨雅园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江,专门带人到基地考察,洽谈供货事宜。附近村子的群众,更是纷纷到基地观摩,与公司商谈合作事宜。市县农业和科技部门,也纷纷组织人员到基地考察学习。

  基地才刚刚建立就一直在基地上打工的村民彭秀兰,现在已经成为蔬菜种植的行家里手。“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技术。”她说,每天跟着基地的技术人员,学到了不少新技术。下一步,她要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家里的两亩地上,多种菜、种好菜。

  “以基地作为示范点向村民辐射推广,把九河的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肖树林说,公司将结合各个村组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特点,选育出最适宜栽种的品种,由点到面、逐步推开。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蔬菜成熟后由公司回购,努力构建“一个村小组,一个特色种植区”的基础框架,最终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化、高效化高寒冷凉地区露天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科技支撑 技术人员现场全程服务

  “露天种植蔬菜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肖树林介绍,过去在九河,除了谷子和包谷,几乎种不出别的蔬菜。要在九河这样的高寒冷凉地区发展蔬菜,没有科技支撑不行。

  今年3月,肖树林来到云南农业大学寻求科技支持,他向云南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纪韵祚教授说明来意后,两个人一拍即合。随后,纪韵祚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基地,在对九河的天气、日照、水、土壤等进行监测后,制定了一整套详细的种植规划,并留下5名技术员。扎根基地进行现场全程指导。之后,纪教授每隔半个月就会来基地一次,一呆就是10来天。每次来,纪教授都要下到田间地头,对蔬菜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长势随时调整种植方法。

  在基地,记者见到了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员龚梅。在云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龚梅就留校做了一名植保和蔬菜种植技术员。今年3月,她跟随纪教授来到九河乡中和村,做起了蔬菜基地的技术指导员,并一直干到现在。

  “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和普通农民干一样的农活。我一边做、一边手把手教来基地打工的村民。现在,他们对追肥、修枝打杈、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已基本掌握。”记者见到龚梅时,只见她正在用棍子搅拌刚稀释好的生物剂。她说,近一段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很易引起病虫害,她正在准备给蔬菜打保护剂。

  基地在引进推广新技术的同时,还对附近的村民开展技术培训。目前,掌握蔬菜种植先进技术的村民,已经达到3000多人。他们表示,要将用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开展与公司的合作,把自家的地都种上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