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警务站:“最具职业风采的队伍”

30.06.2015  15:35

昆曼国际大通道”始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云南通向东南亚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日均过往车辆上万辆,白天黑夜车水马龙,是许多贩毒分子向我国运送贩卖毒品的主要通道。

自2008年起,在这一通道的咽喉之处——玉溪,有一支平均年龄仅20多岁的年轻缉毒队伍驻守于此,修筑了一道矗立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禁毒“天堑”,令无数犯罪分子闻风丧胆、望而兴叹。

我们这个卡点,人手紧张、条件艰苦,地理位置虽不算第一线,却处在毒品从境外流入昆明的最后一个卡点。多年来,我们警务站一直是云南缉毒战绩最好的卡点。”谈起自己这支队伍的工作,玉溪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流动警务站(下称玉溪警务站)站长李浏华言语坚定、非常自豪。

      七年坚守铸就西南禁毒“天堑

玉溪警务站2008年5月正式组建,现有民警9人、协警人员60人。2010年至今,玉溪警务站共查破毒品案件3095起,平均每年600余起;缴获毒品1616千克,平均每年323千克;5年来共抓获嫌疑人3044人,查获涉案车辆215辆、制式手枪14支、子弹338发、易制毒化学品13.5吨,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17名。

由于工作成效突出,玉溪警务站多次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自2010年以来始终稳居全国堵源截流检查点综合排名前5名,2012年一季度更是创纪录地排名全国第一。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玉溪警务站数十名同志长年住简易危房、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盛夏高温中仍要穿着沉重的防弹背心检查过往车辆,冒着许多贩毒分子枪毒同行、随时有可能发生火拼的危险所换来的。

警务站的工作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体力劳动。李浏华告诉记者:“我们每天要检查100多吨的货物,是纯粹的人工检查,用双手搬货,经常要在深夜检查。男同志把搬货当作健身,一些女民警天天熬夜导致月经不调,也都坚持了下来。

      成功秘诀深耕警营文化建设

为什么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能够成长如此迅速并在艰苦地区扎根下来?站长李浏华的回答有些令人惊讶:“我们的成绩,关键来源于经年累月的警营文化建设。

玉溪警务站自建站以来,始终坚持做到“十个一”:一本书、一首歌、一曲舞、一盆植物、一个生日、一杯茶、一次问候、献一次爱心、一次集体活动、一次经验交流。

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成长。李浏华希望,自己的队员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人、学到东西,在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成长。

玉溪警务站要求队员每个月阅读一本书,上交读后感进行交流评比,激发求知欲望;为父母过一个生日,提醒队员在父母生日当天问候关心他们,单位也发短信给队员父母汇报孩子的情况,让他们放心、开心;学会泡一杯茶,提升文化涵养,继承传统文化礼仪;践行一次问候,每天见到亲朋战友都要记得问候,表达关心、友好和礼貌。

凝聚团队,提升集体战斗力。李浏华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真正凝聚到一起,拥有团队协作精神与旺盛的战斗力。李浏华告诉记者,这“十个一”不是作秀,不是领导来了才做做样子,而是“天天做、认真做,实实在在地做”。

多年如一日地深耕警营文化建设,对警务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缉毒实战中尝到了甜头。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实现了自我成长,逐渐认可这个集体,把警务站真正当成了家,拧成了一股绳,打造出了一支斗志昂扬的缉毒尖兵。

      零伤亡纪录规范执法造就奇迹

对玉溪警务站的缉毒民警而言,辉煌的缉毒战绩背后,“零伤亡”才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奇迹。

多年来,玉溪警务站始终保持着“零伤亡”的傲人纪录,这要归功于警务站严格的日常训练、详细的制度规定以及规范的作业流程,使得毒贩往往未来得及使用枪支就落入了法网。

玉溪警务站为了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严格落实,保证了民警和协警在查缉工作中有章可循,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多年来,玉溪警务站也时刻注意在缉毒实战中总结经验、摸索战法。每查破一起大案后,他们都要召集队员召开经验交流会,共同讨论和总结,不断提高缉查水平。“每种车型的哪些部位容易藏毒、哪些部位容易被忽视,我们都要认真总结。毒贩的贩毒手法日益翻新,我们必须适应种种变化。”李浏华说,他们共摸索总结出毒贩的30多种藏毒手段,同时运用科技力量查找毒品和贩毒嫌疑人。

一些前来学习交流的同行如此评价玉溪警务站:这是我们见过的最具职业风采的队伍。(人民公安报记者 林 笛)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原标题: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公安局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 | 与安全相关的事绝不能开玩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及全省安全防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