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奖学金”让激励教育更接地气

29.02.2016  09:36

    有说法称,孔子设坛讲学,弟子敬之以“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浙江温岭一中学的开学典礼也用到了肉,不同的是,这些肉是学校奖励给45名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学校称是为了让家人分享孩子的喜悦。(2月28日《北京青年报》)

    说到优秀学生奖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货币形式的现金资助,奖章证书的精神鼓励,以及书籍笔墨的物质刺激等不同方式,对于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学的以“”代奖,不免让人生出怪怪之感。但在笔者看来,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猪肉奖学金”,或会让学校奖励更显得超凡脱俗、颇具创意。

    诚然,发放“奖学金”不能脱离重在“奖学”的初衷主旨,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是与读书相关的学习用品,撇开具有“万能”属性的货币形式,似乎没有哪个文件规定该用什么样的物质作为“奖学金”的替代品,依据财力、立足需要、不慕形式、不偏初衷就是硬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代奖未尝不可,拿到“奖学肉”同样可以引以为豪和再接再厉。更何况以“束脩”当学费的做法,古已有之。

    其实,纵观当下的中小学校教育,“优秀学生年年有、奖品发啥年年愁”的现象并非个例,一则“奖学金”规模有限,不需要也不可能任由校方重奖摆谱;二则奖品雷同缺乏新意,导致每一季的期末奖励都难脱波澜不惊的俗套。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遍不缺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的语境下,“猪肉奖学金”或成为一种既不失大众化实惠,又略显个性化创意的别样奖品。

    对于以“”代奖的本意,校长吴光辉给出了如下解释,“过年前后,把肉带回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尝着儿女勤奋得来的成果。这样的奖学金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自豪感,激励的效果可能更好。”这其实道出了“奖学肉”所蕴涵的“共享”与“共荣”意义。回眸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全力供养和家庭成员的悉心呵护。由此解读,共品“奖学肉”也权作孩子们感恩家人、学校寄望家长的一种表达方式。

    更为重要的,“猪肉奖学金”已连发三年,获得学生高兴、家长接受的良好反响,折射其适者生存的“接地气”意义。毕竟群众满意才是实践检验决策的重要标尺。围观“猪肉奖学金”,重在解读其“分享”成果的同喜同乐,而并非是要其他学校东施效颦的刻意模仿。(张玉胜)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