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产业: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09.02.2015  14:39

      本报记者 段毅 张琳
      2014年11月29日,世界最大规模的手工艺品展——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品销售展上,来自石林阿着底的刺绣惊艳了西方客商,这一有着彝族撒尼人血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强大的市场魅力,斩获200多万欧元订单。去年10月,世界工艺文化节暨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云南根艺销售首次突破100万元,预定200多万元,单位销售数量达到各省之最。
      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特色文化产业的产业发展规划,“金木土石布”5个门类的发展布局一经亮相便在业内取得充分共识,在市场上引发了关注和共鸣。找准定位、盘活资源、遴选产业、推出大师、锻造品牌、加强融合、多渠道展示、完善营销体系,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在生态中创意,低碳发展,助推了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并惠及民生,成为云南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金、木、土、石、布
      应势而为的产业发展布局
      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云岭大地,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花开遍地。2014年,根据省委分管领导创意,经组织专家研究论证,云南创造性地确立了“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数代人的“守艺和创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形成了既有充分文脉传承又影响辐射国内外的金、木、土、石、布“五韵盛景”。按照材质划分,“”包括斑铜、斑锡、乌铜走银、珐琅银器、银饰及民族刀具等金属类工艺品;“”包括剑川木雕、红木木艺、根艺、竹编、藤编、草编等木竹藤草工艺品;“”包括建水紫陶、华宁釉陶、易门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傣族曼仑陶、滇中彩陶等陶瓷工艺品;“”包括翡翠苴却砚特色石砚、麻栗坡祖母绿、马关石榴石、保山南红玛瑙、怒江碧玺、腾冲火山石工艺品、会泽迤砚、昭通紫砂石壶等石雕石刻工艺品;“”包括彝族、苗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布依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壮族、基诺族等多民族刺绣以及扎染、蜡染、织锦等布类工艺品。我省计划到2020年,把“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打造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培育出多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示范区。使其成为带动就业、活跃文化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提升云南文化影响力的惠民产业。
      为助推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2014年,文产办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积极将“金木土石布”推向前台。“建水紫陶传家宝设计大赛”和“书画名家走进千年建水紫陶”活动,扩大了建水紫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陶瓷界的影响力。“华宁陶拉坯邀请赛”进一步提升了华宁陶的品牌效应。“针尖上的云南刺绣大赛”暨“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评选活动,提振了我省多民族刺绣行业的信心。“文化产业特色企业、特色村寨、特色协会”评选活动,扩大了我省特色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

      大师和品牌
      为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打造品牌,大师支撑”,我省在2014年继续加强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师、领军人物、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遴选塑造和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工艺大师崭露头角,享有名号,实现大师效应和品牌带动,提高了云南特色文化产品附加值,为文化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4年12月,由云南省文产办主办的“云南特色工艺创意设计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在云南艺术学院开课。云南16个州市的125位有突出成就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县、市、州、省、国家级的工艺大师,专业从业者、产业管理者汇聚一堂,认真聆听国内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及设计创意名家授课。文产办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拓展云南工艺大师在专业上的创作维度,提升其对创意产业的深度认识,也为进一步宣传创意成果变为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发展途径。今后,研修班还将继续推出“陶艺”、“布艺”、“石艺”、“综合材料”等创意人才的高端培训交流。
      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和可见的市场回报令社会资本对云南特色文化产业怦然心动。个旧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产锡资源城市,该市正在按照“打造文化品牌、做大规模、整合优势、培植产业”的思路加快步伐建设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的品牌影响力,打造锡品牌工艺,培育我省的金属工艺科学研究生产基地。目前,红河金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金易文化园已初具规模。整个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计划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至2017年,项目产值达到3亿元,到2020年,实现产值达到10亿元。
      “土生金”,对云南陶艺产业的看好让建水紫陶最近两年被资本一路追逐,建水鼎悦房地产开发公司在2014年主动从房地产企业跨界,希望从文化产业中获得发展新动力,目前由该企业投资打造的“龙窑千年紫陶大街”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龙窑大街将以全新的面貌,独特的运营理念和方式,融入到建水的文化旅游业和紫陶产业的发展中,为建水紫陶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文化传承的高端展示平台。

      展会与电商
      线上线下助推产品营销
      2014年9月11日,云南翡翠电商杨牧仁在微信里发起众筹,短短30小时内,报名人数就多达220人,筹集资金高达千万元。一时间,翡翠众筹成为业界热门话题。对于珠宝业首个众筹项目,业界认为这样的融资方式或将为云南玉雕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众筹参与者有雕刻师、毛料批发商、直接的消费者,大家集思广益,可以对原材料的工艺性、销售渠道等起到最大化的挖掘作用。2014年,云南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探索市场推广,一方面在国内外展会上频频亮相,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探索新的电子商务营销和展示平台,利用一切机会走向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2014年8月,“创意云南2014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成功举办,全省16个州市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不俗的成交销售结果和展会影响,大大提升了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品的整体知名度及竞争力。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七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海自贸区文化授权交易会……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均赢得满堂彩。此外,云南更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市场,亮相2014年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品销售展。通过不断引导、培育、打造,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和文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以昆明憨夯工艺品公司、云南花猫民秀经贸公司、云南三彝扎染公司、红河金易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云南企业生产的民族手工刺绣、扎染、民族娃娃、布艺包、斑锡、斑铜、乌铜走银等特色工艺品已经在海外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文化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2014年,云南省文产办积极探索与淘宝、天猫、猪八戒网等全国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合作,组织了云南文化产品网店店主故事分享会、云南文化产品淘宝大学培训班、云南文化产品网店店主采购会、云南文化产品淘宝拍卖会等活动,为云南文化企业搭建网上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为云南文化产品开拓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进行了有益尝试。

      经济效益明显
      民族传统技艺惠民成果突出
      “长湖镇绣女张兰芳,2014年从绣品厂(普氏民间绣品有限公司)领取了8.6万余元工资,过去家里主要靠种地维持生计,近些年刺绣让她赚了钱,家里又开了农家乐。”石林县文产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产业不仅激活了传统民间文化,造就了大批知名民族民间工艺品村,使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发展,还带动了众多从业人员,农民家庭增收效益突出。
      张兰芳8.6万余元的刺绣年收入只是阿着底村刺绣产业带动了千家万户的一个缩影。这个村的刺绣产业在村长普菲的带领下,摸索出绣品厂+协会+会员的刺绣产品运作模式。2014年,石林阿着底村的普氏刺绣公司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拿下诚意订购金额1.4亿人民币,当年实际完成订单7200万元。随着“阿着底”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越来越多粉丝,刺绣协会旗下的会员已辐射到楚雄州、文山州和红河州的部分乡镇,共带动正式会员3200人,加上松散型会员达到8700人,其中,成为正式会员的绣娘平均月收入达2200元,松散会员平均月收入1500元。
      2014年9月,光明日报社和云南省委宣传部共同签署《共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搭建一个集中政府、学界、媒体资源的开放式平台,为云南省的特色文化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统筹推进特色文化商品和服务贸易,鼓励和支持云南特色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特色文化产业“走出去”格局,走出一条开拓创新的新途径。

      亮点
      云南“玩泥巴”的历史和未来
      云南的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4000年前,云南就有了制陶:烧制温度800℃左右的傣族原始手工慢轮制陶;烧制温度900℃左右的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烧制温度1200℃左右,古朴拙雅的建水紫陶;烧制温度在1250℃美轮美奂的华宁绿白釉彩等等陶器闻名于世。其中,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名列前茅,器形具有“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点,使其以“盛食物而隔夜不馊,泡香茗而味美纯正,插鲜花而经久不凋,栽盆景而其根不烂”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