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迟到的昆明人(图)

24.10.2014  12:51

以前的昆明曾用鸣钟、打更、鸣炮报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昆明有了石英钟表取代旧的报时方法。旧时的昆明火车站时钟成为老昆明标志建筑物。 圈圈/绘图

开篇语

千年城建史,在老昆明到新昆明的更迭交替间,祖先赋予龟蛇相融的形态已渐成“水泥森林”的千城一面;曾经的“大三山一水”、“小三山一水”交相辉映的空间布局渐被吞噬断裂,与此同时,这座曾被誉为春城的城市特色与个性正在不断迷失。

我们,有义务去建设一座美丽的现代化都市,但更有责任守护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馈赠,2013年,由云南信息报打造的“中国·春城印”首发,寻找最能代表昆明历史人文精神的人、物、事迹,见证它的发展和变迁,记录属于这座城市的真正印记。

2014年,我们再出发,继续寻找属于昆明这座城市的神与魂,以为“中国·春城印”。

历史溯源

关于时间观念,在外来人眼中,昆明人是淡漠的,但在昆明乃至云南,计时方式的出现并不算晚。据史料记载,自氏族社会时期,云南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而计时的最早出现是与祭祀活动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历法计时,并自成体系,比如彝族的计时历法——十月太阳历就可与玛雅文明历法相媲美。而在大理发掘的汉墓中也出土过最早的计时模型“田漏”,可以说计时理念早已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昆明精神

在许多人看来,昆明人对于时间的淡漠,其实与这片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昆明温润的气候养育一方水土,也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养成了不紧不慢的性格,许多外来者初到之时,并不习惯昆明人的不守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毅然加入其中,成为一员,从匆匆的生活中慢下来,懂得享受闲散的生活。

昆明的气候造就了昆明人不紧不慢的脾气,也孕育了这城市闲适的生活态度,在这里你能睡到自然醒,能够享受午后的小憩,还有悠闲的下午茶时光,其实在外来者眼中,这样的城市是幸福的,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知道什么时候要慢下来,享受闲适,阅读生活,而关于时间的问题,当然可以放放。

城之印

昆明人的“分分钟

分分钟就好。”“分分钟就到。”“分分钟……”初到昆明往往会因昆明人口中的“分分钟”、“一分钟”所感动,感动于和昆明人对自己和时间的看重,但随着接触的深入,这种感动会被疑惑、愤怒所替代,因为在昆明人的眼中,“分分钟”或是“一分钟”并不是具体时间的指代,在他们口中,这仅仅是一句口头禅,“分分钟”或“一分钟”往往是无限延长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长短,则视当天的交通、天气、甚至当事者心情而变化,这一现象的存在让人们认为昆明人没有时间观念。

当然有人说,“分分钟”仅是昆明人的口头禅,并不具备时间概念,也不能说明昆明人的慵懒,但其实昆明人对于时间的淡漠早已深入生活,并成为一种习惯,曾有一个初到昆明的友人在经历了数次“分分钟”的洗礼后,收到了同事的结婚喜帖,在准时17:30第一个来到婚礼现场后,他的准时让新人都措手不及,而在婚宴苦候了半个多小时后,他才见到其他同事的入场,而最迟入场的同事是到了19时之后,他在为新人们请帖时间设定的先见之明而感叹时,也对昆明人的时间观感慨不已。而这样的事情之后还发生于他在昆明参加的各种会议、论坛之上。

其实许多到昆明的初来者,都会对昆明人的时间观颇有诟病,将其视为昆明人的一个弊病,甚至在网络上也不时有类似的“地域帖”引发一场争论,但在许多昆明人眼中,时间的模糊与准确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因为在昆明人的眼中,时间只是工具,并不是枷锁,不能因其影响自己在这座四季如春城市里快乐生活。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