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爱国主义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14.12.2015  19:19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系列报道

  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中指出:应当用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十六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身兼重任。高校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共识,形成努力进取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爱国主义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都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它需要理性教育,更需要情感培育。当代大学生知识背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结合当代的青年的时代特征,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由党总支副书记冯丽老师发起并牵头,各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党员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决心。

(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动员和介绍)

  一、仪式教育--记法学院入党宣誓仪式

  仪式教育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

(法学院党员在一二一烈士墓前进行入党宣誓仪式)

  法学院的入党宣誓仪式安排在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前,党总支副书记冯老师、学生支部书记及全体新党员参加此次宣誓仪式。宣誓仪式包括奏《国际歌》,主持人致词,新党员宣誓,佩带党徽,新党员代表发言,老党员代表发言,党总支副书记讲话,奏《国歌》几个环节。入党宣誓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意味着从此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因此,每个党员宣誓以后,都要时刻用誓词来鞭策、激励自己,以实际行动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誓言;在新党员代表发言环节中,法学院预备党员代表用满腔的热情和蓬勃的朝气表达着他们为祖国事业奋斗的决心;在党总支副书记的讲话中,我们看到法学院老师对新党员同志的鼓励和赞许,希望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的义务,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新党员宣誓)

(新党员相互佩戴党徽)

(党总支副书记冯丽老师讲话)

  整个宣誓过程庄重、严肃,党员同志通过入党宣誓仪式,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肩上的重担,每位党员应成为先锋模范,发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同时也希望他们用优良的学风党风带动整个法学院,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法学院党员在一二一烈士墓前合影)

  二、缅怀先烈、沿着爱国民主的道路继续前行――记法学院瞻仰革命烈士陵园

  “一二·一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继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第三个里程碑。1945年12月1日,昆明爱国学生发动罢课,要求停止内战。反动派无视罢课学生要求,派出大批军警特务与学生发生冲突,炸死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人,即“一二·一惨案”。

  作为抗日救亡运动中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和闻一多是全国知名的人士和学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积极参与和平民主运动,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昆明城内,先后暗杀了这两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

(党员向死难烈士三鞠躬)

  “一二·一惨案”和“李闻惨案”是发生在昆明的震惊全国的事件,但惨案发生后,人民的爱国热情不减反增,表现出云南人民无畏的英雄气概。

  为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法学院师生党员开展扫墓纪念先烈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学习先烈的英雄事迹,瞻仰烈士遗容,在烈士墓前做三分钟默哀,向死难烈士三鞠躬并敬献花圈,重温闻一多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整个仪式过程,同学们都是怀着无缘崇敬的心情完成,这次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的学习活动让党员的人生受到洗礼,历史昭示青年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奋斗和献身的先烈们,并将沿着先烈的遗志继续前进。

(党员在烈士墓前敬献花圈)

(党员代表在至公堂前朗诵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

  法学院选择在在“一二·一运动”70周年纪念日举行扫墓活动创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气氛,使同学们在情感上受到熏染,精神上得到升华,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青少年应继承烈士遗志,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师生党员在至公堂前合影)

  三、发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学习作风――记法学院参观西南联大旧址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保证中华民族优秀教育精英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城市许多大学迁入内地,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所。联大学生从长沙临时大学转至昆明,分海陆两条线路转入云南,其中陆路是由近300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徒步三千余里,历时68天,跋山涉水,经受了体力的考验和意志的磨练到达昆明,堪称“中国教育史的长征”。西南联大初到昆明,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土墙草棚顶,寄人篱下的校舍,整整8年时间,广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艰苦物质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兢兢业业地从事教学、学习和研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令世界瞩目。

(党员参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法学院的师生党员带着崇敬的心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先后参观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等历史遗存。当看到简陋的铁皮棚教室时,学生党员感慨万千,在如此艰苦的物质条件和战火烽飞的环境下,联大的学生一心向学,以苦为乐,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学习热情,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党员参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

  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曾被问到“为何而读书”?他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许多革命者都是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于“中华腾飞于世界”的,后来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当代青年的学习条件与战火烽飞的年代无法相比,但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却比不上这些前辈。经过本次参观学习活动,许多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态度表示十分惭愧:不珍惜现在这么好的设施条件,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逃课等现象让同学自我反省。中国青年一代应当向所有的优秀的中华儿女学习,读书不忘爱国,树雄心立大志,报效祖国,这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今天的高教事业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党员在西南联大旧址合影)

  四、历史场景再现,身临其境感受军校生活――记法学院参观陆军讲武堂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是指西南联大,“”是指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及与讲武堂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物作为云南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都是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

(党员观看当时战争用过的大炮)

(场景再现,党员参观滇越铁路)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法学院党员同志们参观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程”、“辉煌业绩”、“将帅录”三个展厅,展览的内容涉及讲武堂创办的历史背景、讲武堂军事教育全貌及讲武堂历史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业绩和贡献。展厅除陈列了各时期的历史文物外,采用了幻影成像、电子翻书、电子放大镜等多种多媒体展陈手段,更加生动、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室、学员宿舍等场景复原陈列,再现了当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的生活场景和昔日军事名校的风采。 “河内受降”等历史场景复原,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历史叙述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情景再现,党员参观“河内受降”场景)

  历史文物是无声的记录者,法学院党员同志在观看文物的过程中受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整个展览给观众以体验式的参观经历,极具观赏性和互动性,使我们在全新的体验中感知历史、记住历史,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陈水平、丰富陈列内容方面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云南陆军讲武堂通过陈列展览及其他丰富多彩的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强大的鼓舞性和动员力,是动员和鼓舞今天的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这种鼓舞作用和动员力量,是其他宣传教育方式不可取代的。

(师生党员在陆军讲武堂门前合影)

  五、穿越历史长廊,感悟文化熏陶――记法学院参观云南省博物馆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博物馆作为记录、保存、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单位,以其广博的文物藏品传承着历史文化脉搏,是普及地方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本次法学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选择云南省博物馆,希望师生党员进一步深入了解云南,热爱云南,为自己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祖国的西南边疆闪烁着一颗明星。从距今1200万年的开远古猿到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和亚洲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再到青铜时代的辉煌历史和“妙香佛国”的两诏大理,千万年来文明的传承,造就了云南绚丽的文化。

  古滇国铜器犹如一颗颗明珠,带领着我们回到了古代,又让我们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历史,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古代民族发展巨大的变迁,在欣赏到绚丽夺目的古代文明后,同学们对云南这片土地热爱之情又进一步加深了。云南省博物馆将这些珍贵文物较为完整地展示给我们面前,进一步激发现场各位师生党员爱家乡、爱云南的热情。

  通过参加云南省博物馆,法学院师生党员对云南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云南元谋人的发现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说明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云南青铜时代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讲述了“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起义首先爆发于云南,又使云南再次成为民主革命的主战场……各种历史文物大汇集,使大家得到了人文与历史、艺术与美学的熏陶,对中华民族特别是云南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对这片红土地焕发了新的热情。“爱祖国、爱家乡、爱脚下这遍红土地。”是这次师生党员参观的感受。

(师生党员在云南省博物馆门前合影)

  小结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性和向心力,它使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艰难困苦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法学院此次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广泛:既包括学习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的事迹;还包括对为国殉难烈士的事迹介绍,用他们精神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近代反对民族侵略、争取民族进步和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完整的战斗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包括了解对战争时期一文一武两所大学及其培养杰出的爱国人士,在实现国家民主、繁荣、富强而付出艰辛努力的院士、学者及百余位将帅;重温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历史的足迹;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纪念日,以及仪式教育的重要影响力等。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真实故事,代表着华夏儿女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阐释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道理。

  法学院从多方面多角度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教育功能,不断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教育基地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