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爆料人Mr.张:“游走”在媒体之外的新闻搜寻者

01.05.2015  00:15

多年来,张先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作息,早上七八点起床,从马街的家里出来,搭乘一班公交到昆明市区的某一个站点下车,然后就开始长达数小时的“游荡”,看似漫无目的却又时刻保持警觉,搜寻着这个城市里正在发生的、并可能登上明天各大媒体的事件。

新闻”,是张先生懒于生存的活计,但他却并不是记者,而是一个“游走”在媒体之外,以提供线索、收取线索费为生计的“职业爆料人”。

职业爆料”11年,平均每天3—4条

职业爆料人张先生到底如何“职业”?云南网一位刚入行的社会新闻记者这样描述:“刚来的时候接的好几个线索,爆料人都是留了同一个号码的‘张先生’,内容包括春雨路大坑坑人、煤渣车一边跑一边掉煤、抗战老兵崴到脚需救助、眼盲老人丧妻后再来夕阳恋、七旬老人做烂船喂海鸥、昭通小娃烧伤……

不分白天黑夜地致电爆料,后来询问老记者才知道,他是一个职业爆料人!”这位入行不久的记者说。

而4月29日张先生应邀来到云南网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丝毫没有常人碰到记者时的兴奋或紧张,回答问题更是极有技巧,俨然一副“老江湖”的样子,他告诉记者,他跟昆明本地媒体的好多记者都很熟,而因为常和媒体打交道,甚至跟报社门口的保安都混成了熟脸。

自2004年“入行”以来,张先生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上街找新闻,10多年来,平均每天都要给媒体提供3—4条线索,爆过的“”可谓不计其数,其中包括2008年昆明公交车爆炸等等重大事件。

29日接受记者时,张先生背了一个蓝色的小包,他告诉记者,现在手机像素高、可录视频能上网,作为爆料人足够了,前几年的时候,一出来都要背一个很大的双肩包,里面放相机、DV之类的装备,足足有四五公斤重,“跟你们的摄影记者很像!

说到装备,记者问作为职业爆料人近11年来,都有哪些“装备”?张先生心算了几秒告诉记者,5台卡片机、1台单反、2台DV,还有好多个手机,“前些年别说单反,卡片机都要好几千,贵得很,但还是得买啊!我们这份职业存在的意义,不光是简单地提供线索,还得在记者到来之前,帮忙记录现场!

每月收入多则三四千,少则七八百

2004年,技校毕业的张先生开始找工作,网络还不发达的当年,看报纸是找工作的主要途径。5月份的某一天,走在滇池路上的他目击了一场车祸的发生,“之前看到报纸上有爆料热线,还写了提供线索有奖,我就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试试!

电话过去后,大约半小时记者就赶来了,第二天这则新闻出现在了报纸上,而张先生也因为提供线索,获得了40块钱的线索费。

40块钱,在那个时候打一天工都不一定挣得到啊!”灵光一闪,张先生觉得这是一份不错的活计。就这样,意外收获“第一桶金”后,张先生就开始以“爆料”为业。

当然跟其他工作一样,“爆料”也不是一开始就上手的,“刚开始的一个多月几乎都是在瞎转!”尽管都在给报社、电视台打电话,但被采用的线索寥寥无几。受挫后的张先生开始细致地钻研报纸和电视节目中的新闻,学习、摸索,慢慢地找规律,比如哪些事件有新闻价值,哪些爆料可能被采用等等,渐渐地做起了“职业”爆料人。

那么做这份工作的收入如何呢?对于这个大家都好奇的问题,张先生巧妙地回答,“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多,但也没有另外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凄惨!”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记者追问之下,张先生给出的数字是,“多的时候一个月三四千,少的时候一个月就只有七八百。

自媒体时代,职业爆料人日渐“凋零

做职业爆料人近11年,张先生说这份大家不熟悉的职业其实挺有魅力,“自由,而且每天接触的东西都不一样,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但他也告诉记者,这份工作也有不容易的一面,“有时候为了一条线索得‘蹲守’调查好几天,收入不稳定,很多人不理解,还有风险!

但真正的冲击来自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现在有微博、微信,每个人都可以是爆料人,什么地方发生一件事情,手机一拍、微博上一发,大家就都知道了,记者更是会通过网络找线索!

张先生说,前些年他知道的本地同行,最多的时候有10多个,但现在就只剩下包括自己在内的两个了,而就是他自己,也从2013年开始在做一些副业了。

然而张先生说他并不打算放弃这份职业,比如说看到公交站牌倒了、窨井盖不见了,还是会出于“职业惯性”向媒体爆料,此外张先生说他也在做一些公益,向媒体提供一些需要帮助者的线索,通过媒体的影响力来发动大家献爱心。“爆料是为了收入、为了生计,也是一份社会责任吧!

此外张先生还告诉记者,他也在积极融入网络时代,2013年开通微博“@昆明好市民”以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不光给媒体人提供线索,一些事件和现象在微博上爆出来后,也引起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注意,予以了整改处理。

我算是本地做得最长、最专业的爆料人了!”采访最后张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

(注:因受访者要求,稿件中未使用全名;且受访者在给媒体爆料时都用“张先生”,故文中使用这一称呼)。

云南网 记者 念新洪 文/ 岳盛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