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灾区恢复重建]鲁甸:风雪之中重建忙

19.01.2015  15:26

  18日,鲁甸县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建设在雨雪中加紧施工。 记者 刘建华 摄

  昨日,鲁甸县又下雪了。云南日报“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走基层全媒体采访报道组在鲁甸6.5级地震灾区龙头山镇、火德红镇看到,灾区恢复重建并未因天气恶劣而停顿,各级干部群众和建设者们顶风冒雪,为了同样的目标全力以赴: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把灾区建设得比以前更美更好。

   最温暖 帐篷里头暖融融

  在昭通的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地震灾区,还有54个集中安置点,4118户15157名受灾群众居住在4121顶帐篷里。记者走访了龙头山镇灰街子、小寨镇大坪社区甘家寨、火德红镇老屋基、红石岩等集中安置点。

  “政府发给我们棉被、棉大衣、棉帐篷、毛毯、电热毯,包保干部上个礼拜又送来了热水袋,外面下雪也不觉得冷了。”在灰街子安置点,受灾群众王光美、陈娇正凑在沈太梅家的帐篷里绣十字绣。这间居住4个人的帐篷,有6床棉被、2床毛毯、2床电热毯和2个热水袋。

  “这里有558户1173名受灾群众居住,做饭有公共厨房,开水也是集中供应。”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赵宗平介绍。

  当地群众在冬天有烤火的习惯,为确保安全,各安置点都统一建盖了烤火棚。“天冷了,大家在一起烤烤火,摆摆龙门阵,温暖得很。”在火德红镇老屋基集中安置点烤火棚,围坐在火炉边的李世平、李世国等群众连声称赞“政府想得很周到”。

  截至1月16日,昭通市累计向69029户28.99万人发放过渡期生活补助资金7.59亿元、过冬御寒补助资金8283.48万元;发放12平米棉内胆4.41万顶、棉帐篷3398顶、棉被(毛毯)18.4万床、棉大衣23.04万件、保暖内衣9.08万套、电热毯8746床,热水袋10万个,取暖炉4065个等物资,做到了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确保灾区群众温暖过冬、安全过冬。

   最开心 328户群众喜迁新居

  站在自家崭新的两层小楼前,光明村大凹村民小组的陶元宽笑容可掬。5天前,他和14户老乡搬出帐篷喜迁新居,成为龙头山镇地震以来第一批搬迁新居的群众。

  新居在原址重建,去年11月6日动工,占地80平方米,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修完了。“总共花了12万元,政府补贴的4万元已经到手了。”陶元宽说。

  新房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大门上悬挂着火红的如意结,显得十分喜庆。搬新家当天,陶元宽宰了一头猪,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贺。他说:“搬进新家,心里踏实了,往后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截至1月12日,昭通市民房恢复重建已开工53094户、占任务数的76.9%,竣工2418户、入住328户。56个民房集中安置点已有45个开始建设,春节前可实现3万户以上受灾群众搬入新居。

   最关切 贷款何时能办好

  雪越下越大,位于山腰的银屏村安家坪村民小组在雪地里若隐若现。37岁的常礼祥家的钢结构房屋已经初具雏形,他和几个邻居冒雪将红砖、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挑到屋前,身上汗气蒸腾。

  “新房是由昆钢承建的,钢结构房屋抗震能力强,建得快,价格也不高,每平米1000元,只比砖混结构房屋稍贵。”常礼祥说,自家新房有150平米,前期投入大部分都是政府补助的,后期还需要11万元,缺口不小。

  常礼祥和邻居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办好贷款只有这样才能早点把新房建起来。同行的龙头山镇纪委书记邹光晟说:“贷款的事很快会有着落了,用林权证、土地使用证、房产证或联户担保作抵押,可以申请3万至5万元的贷款。

  听到这个好消息,常礼祥的眉头舒展了。

   最辛苦 今年春节不回家

  接近龙头山镇的骡马垭口,是一处颇为壮观的工地,前面是已经基本完成的地基工程,后方是正在拼接的钢结构房屋框架,七八台大型施工车辆来回穿梭,200多工人在风雪中抓紧作业。

  走进项目指挥部,记者遇到了建工集团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指挥林永福,他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处是沙坝村回龙湾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共有261户,工程量大、工期紧。我们提出了‘苦战40天’的目标,现在离竣工倒计时只有24天。我们通宵达旦施工,确保受灾群众春节前能搬进新居。

  建工集团承担了鲁甸灾区很多公共设施和民房恢复重建任务,龙头山镇翠屏小学是其中较大的一项。记者在工地看到,4层的教学楼已进行内部装饰。自去年11月开建以来,项目执行经理普斌一天也没离开过工地。“为确保今年3月1日翠屏小学如期开学,今年春节要在龙头山度过了。”普斌语气平淡,却令人起敬。

  “我们多辛苦一点,受灾群众就能过得舒适一点。”林永福的话,代表了地震灾区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和建设者们的心声。(完)(记者 谢炜 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