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抗日神剧"这样的艺术"杂草"该锄锄
“艺术需要娱乐大众,但要有度,不能哗众取宠到丑陋的地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濮存昕20日晚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期引发热议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情节出格的“抗日神剧”是艺术的“杂草”,规范艺术“园地”需要时常“锄锄草”。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执导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作品《建筑大师》19日、20日在清华大学演出两场,濮存昕和陶虹主演。
“在尊重商业文化、市场艺术的同时,别忘了讲规矩。”濮存昕表示,艺术要给人美的体验,引导向上的力量。“面对艺术市场存在的‘杂草’,要用锄头锄一锄,用剪刀修一修,艺术的‘园地’才能更美好。”
作为一名话剧、电影、电视等“多栖”演员,濮存昕认为演戏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可看,第二层是可赏,最高层次是可品。“剧场艺术能够滋养一个城市的品格,提升民族气质。演员应该努力追求更高的层次,多演真正触动观众心灵的作品,提升观众的艺术品味。”
数字化时代,电视剧和电影以低廉的价格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娱乐的方式,而戏剧等舞台演出因票价昂贵而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戏剧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挤压,戏剧如何生存?如何走向寻常百姓家?
濮存昕谈到,从1977年开始从事戏剧表演,他深切感受到舞台的艺术魅力不可替代。“拷贝艺术永远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话对话、眼对眼、台上台下互动,舞台表演带给观众的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屏幕无法代替的。”尽管舞台演出消费价格较高,但对很多观众而言,晚上走入剧场,欣赏高雅的戏剧节目,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高雅艺术向大众普及,应从大学教育抓起。”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书记赵洪说,为了在教学中普及高雅艺术,传承优秀文化,清华大学于2011年成立艺术教育中心,4年来为学生提供了百余场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艺术演出,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