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熊猫”滇藏榄3年实现人工繁育

22.06.2015  09:53

滇藏榄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常绿树种,仅天然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现野外仅存3株,被誉为“植物大熊猫”。为拯救这类生长在悬崖上的濒危物种,2012年,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开始尝试人工繁育,经过3年的观测,终于等来了滇藏榄结果,科研人员通过采摘种子、进行育苗研究试验,最终成功培育出了1200多株幼苗。近日,“2015年云南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走进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共同见证这一成果。

悬崖上的濒危植物

大约10年前,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首次在德宏盈江发现滇藏榄,当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盈江的滇藏榄生长在山河谷岩石上,种子成熟后多数掉落水中,难以成功繁殖。此外,一些鸟类喜食滇藏榄的种子,种子尚未落地萌芽,已沦为鸟类的美食。“滇藏榄的使用价值目前尚无研究,但由于其种群数量稀少,保护价值非常高。” 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主任尹加笔说。

一株滇藏榄需要生长30~50年才会开始结果,结果周期也不固定。因此,要想获得滇藏榄的种子,往往需要运气。”2012年,德宏州林业局向省林业厅申请到“德宏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救护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其中一项内容,就包含滇藏榄的保护和繁育。从此尹加笔和他的团队每月都会到盈江观测滇藏榄的结果情况。滇藏榄生长于悬崖之上,两棵树之间相隔几百米,每次科研人员都要带上安全带和绳索,爬上30多米高的树上观测。

采种之路困难重重

几年间,团队成员往返跑了四五十趟,直到去年9月,他们惊喜地发现,一棵滇藏榄终于有了结果的迹象,科研人员观测的频率也由每月一次,缩短到每周一次,生怕错过了它的结果期。今年1月,辛苦守候的科研人员终于采到了60多粒种子,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收获。今年4月,第二棵滇藏榄也进入了果实成熟期,这一次,大家收获了1000多粒种子。

带着这些能延续种群生存希望的种子,科研人员们回到苗圃,开始进行育苗研究试验。所幸这一环节十分顺利,短短几个月,就培育出了1200多株幼苗。“下一步,我们打算将这些幼苗回归造林,顺利的话明年就能实现。”尹加笔说,除了滇藏榄外,他们还利用项目经费,成功繁育了滇桐、萼刺藤、龙脑香等濒危植物,其中,滇桐繁育了5000多株,萼刺藤繁育了200多株。

实习记者 期俊军(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