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的钱都花在哪儿了 农大教授详解“花钱”

14.10.2014  14:18

从“九五”到“十二五”,滇池治理投入了不少钱,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如何正确看待滇池治理项目的投入与产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政府滇池治理专家督导组成员张乃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由于滇池处于昆明主城的下游,相对封闭,且自然补水量小,因此滇池治理的难度远大于其他湖泊。

从“九五”到“十一五”末,滇池治理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资用到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应理性看待滇池治理项目的投入与产出。针对目前滇池治理的项目存在缺乏效益跟踪和评估的问题,他建议,应建立项目效益后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有多难?

三大特殊性”致治理难度大

之所以要投入钱去解决滇池的污染问题,就是因为滇池污染非常严重,是国内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滇池治理的艰巨性。

张乃明介绍,滇池作为一个高原浅水湖泊,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都很关注的湖泊。因为滇池是“三河三湖”治理的重点,“九五”以来,国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到昆明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其中,“九五”、“十五”有47亿,“十一五”投入171亿,“十二五”则规划投入420亿。

表面上看,滇池治理投资数额不小,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湖泊治理的投资问题呢?张乃明认为,首先应该从湖泊本身污染的程度来看待。“之所以要投入钱去解决滇池的污染问题,就是因为滇池污染非常严重,是国内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滇池治理的艰巨性。

湖泊污染容易治理难,这是所有污染湖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张乃明表示,滇池有三个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治理的难度、压力上比其他湖泊更大。滇池处于省会城市昆明的下游,尽管建设了许多污水处理厂,但并没有实现城市污水100%的全收集, 目前仍然有少量污水会流入滇池。“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不少措施使得滇池的污染负荷在减少,水质在不断改善,但是改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张乃明表示,一个理想的湖泊生态系统,流域面积和水面面积的比例越大越好,流域面积越大,积水汇水区越大,补充的来水量也就越大。滇池2920平方公里的流域里,能够给滇池补水的河道都存在“源近流短”的共性特点,也就是说河道的源头到滇池的距离很短,流距很近。而且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河道都是流经城市的,经过城市的河道都会增加污染负荷,导致补充滇池天然生态的清洁水数量非常少,这在全国同类型湖泊中也是最少的湖泊之一。

此外,滇池是一个半封闭的湖泊,因此就不可能存在短时间大范围的换水条件,这也是滇池治理艰巨性的重要原因。

钱花哪了?

相当一部分用于城市环境建设

比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之配套的管网建设、截污管网的建设,河道的整治以及河道两边道路的绿化、美化实际上都是与滇池治理的工程相互交叉的。

张乃明说,经过“九五”到“十二五”的治理,滇池治理投入那么多钱,其实是有成效的,只是成效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所以不少人都会发出这样的一个疑问:滇池治理投入那么多钱,成效在哪里?

事实上, 过去的5—10年里,昆明人口在不断增加,经济也在高速地发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滇池的水质在缓慢地向好的方向改善,标志就是富营养化指数、总氮、总磷浓度都有降低的趋势。“滇池属于国内富营养化程度最重的湖泊之一,但是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滇池水体没有恶化,而且还有很大的改善,这本身就是滇池治理的成效。

此外, 从直观上来看,现在走到滇池边已经没有黑臭的味道了,滇池已经告别黑臭时代。

滇池投资到底多了还是少了?投入滇池的钱花得值得还是不值得?张乃明表示,用最少的钱将滇池的问题解决好,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滇池十几年来的投资表面上看来是个很大的数字,但是细细分析下来,有些是直接用在滇池治理上的,有些是间接的用在滇池治理上的。

张乃明分析,滇池是一个城市湖泊,要治理滇池就要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所以城市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很大一部分都是跟滇池治理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滇池,城市河道也需要整治,污水处理厂也需要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滇池治理的投资实际上是用在了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从统计口径上来讲,滇池治理的资金与城市建设的资金存在一个交叉在里面。“比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之配套的管网建设、截污管网的建设,河道的整治以及河道两边道路的绿化、美化实际上都是与滇池治理的工程相互交叉的。

如何保证预期?

滇池治理缺乏效益跟踪和评估

比如一个滇池治理项目投入多少钱,建成之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效益,没有评估、跟踪与考核,这样使得投资的效益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

张乃明指出,也正因为昆明与滇池密不可分,所以过去滇池治理的指导思想上,过于以争取项目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过去为了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金,在做规划项目的时候,有盲目将其撑大的倾向。

此外,滇池治理的项目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在去做这些项目时,没有“少花钱多办事”的理念,在很多滇池治理的项目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滇池治理的项目缺乏效益跟踪和评估,比如一个滇池治理项目投入多少钱,建成之后是否达到预期地效益,没有评估、跟踪与考核,这样使得投资的效益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张乃明表示, 滇池治理的项目中,有些项目的效益是慢慢显现的,有些则是立竿见影的。如何评估这些滇池治理项目的效益呢?那就应该建立滇池治理项目效益后评估机制。“哪些类型的项目竣工之后多久需要评估,评估费用由谁承担,这些都需要有个具体的规范。

张乃明表示,环湖生态建设对滇池治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程,但通过调研发现,昆明不少湿地建成后,原来规划的对水质的净化功能都打了折扣。很多湿地的景观效果是好的,但环境效益却不是很明显。“应该根据每块湿地的具体情况做一个排查,对环境效益做一个评估,对严重偏离设计要求的,进行改进。还需要建立长效的湿地管护机制,将湿地环境效益发挥到最大。

比如,有的湿地是有明确的进水和出水口的,在进水和出水口进行连续的监测,就可以对其环境效益进行评估,而有些湿地的功能主要是拦截污水的最后一道屏障。“不同的湿地应该建立不同的评估规范,应该监测多长时间,怎么监测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

张乃明坦言,从“九五”到“十二五”,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项目的统筹上并不是很好。比如,昆明是全国建设污水处理厂最多的一个省会城市,但是管网却非常落后。污水处理厂建好了,管网不配套,不能做到设计规模的收集,这样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效益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如果能做到项目的统筹,是可以把有限的投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的。

市民该怎么做?

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

如果每个市民都有节约用水意识,少用水就少排水,排水少了,增量的污染就会减少。

目前,滇池的主要污染源已经由以前的工业污染为主转化为以生活污染为主,农业面源污染次之。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如何减少滇池的生活污染源呢?张乃明提出,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的用量不断提高,减少生活源污染就应该从节约用水做起,这是源头减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每个市民都有节约用水意识,少用水就少排水,排水少了,增量的污染就会减少。

此外,滇池的污染源中,城市面源污染的负荷量较大。研究表明,学校、医院、公共场所不同的功能区,下雨后的形成的地表径流的氮磷浓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每个人都不乱扔垃圾,保持城市的清洁,就能为滇池治理出一份力。

同时,要让污水处理厂等环境设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有些污水处理厂“干季吃不饱,雨季消化不了”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针对滇池周边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张乃明表示,目前,滇池周边农业面源中污染较大的是养殖业的粪便、种植业利用率较低的化肥等。但农业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技术进步的方法是可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记者 张小燕)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