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开湖这个"小目标"背后,是几代人的守望与坚持

16.09.2016  05:02

彩云网评 评论员 迦南

  13日,滇池又迎来一年一季的开湖季。就此,昆明举办了开渔节,赏“百舸入滇,千帆进发”的壮丽景象,参加鱼王评选,品尝全鱼宴,观看渔民捕捞等活动如火如荼。去采访的同事在朋友圈晒滇池渔民夫妻同舟共济的故事,兴奋讲述出海遭遇了比人还大的鱼差点把自己拖下水,抱怨滇池上空挤满了拍摄的无人机。

  滇池开湖,变成了昆明人每年的期待,真的有了节日的氛围。这种氛围,我想不全部是对滇池美味或者狂欢玩乐的期待,更多应该是“有望失而复得”的喜悦和庆幸。要理解这种喜悦和庆幸,就要了解昆明人在滇池治理上用了多少心血。

  滇池为西南第一大湖,也是中国第六大的淡水湖,历史悠久,风景怡人,清代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对她的描述极尽浪漫唯美:“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但上世纪80年代一来,滇池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滇池,滇池变成了昆明人的“潲水桶”。再加上围海造田,滇池的状况雪上加霜。待到人们意识到滇池需要保护和治理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一度时期,滇池超过70%的水体重、富营养化,外海水沦为劣五类。发黑发臭的水里别说捞不出多少鱼了,捞出来也没人敢吃。

  1999年,国务院提出治理滇池的目标,在被动为滇池污染“埋单”许久后,昆明想要主动挽救滇池“母亲湖”。近20年来,滇池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治理方式,包括投放化学药剂,投放水生动植物等,反复试错后才确定了综合治理的措施。综合治理包含了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截污、生态修复、生态清淤、农业面源治理、外流域调水、节水、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等等,说是全城动员、全年动员也不为过。

  “十一五”、“十二五”的10年间,滇池治理投入的资金超过500亿,而滇池遭受污染的20年来,周边企业创造的价值也不过10多亿。很多滇池治理人终其一生都在为重温“滇池清”的旧梦而努力——比如为保护滇池妻离子散的 “滇池卫士”张正祥,他们的付出无法用金钱估量。

   受污染的滇池,成了昆明人一块放不下的心病。 2009年,滇池封禁,昆明人眼巴巴看着“母亲湖”,讲述着老滇池的故事,怀念着滇池上的渔帆。3年后,滇池开湖捕捞,昆明人这块心病才算是略微消退些。

  从2012年至今,滇池开湖捕捞进入第5个年头,而且今年是滇池首度两次开湖,标志着离“滇池清”又进了一步,不怪昆明人如此欢呼雀跃——滇池的渔舟晚唱,这个滇池治理的“小目标”,昆明人在花了几百亿元、反复求索之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路走来不容易,治理经验固然宝贵,然而更珍贵的应该是这惋惜和庆幸。我想,只要昆明人记得这心情,就不会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但愿其他湖水也不会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