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底泥在“五采区”变废为宝

27.07.2017  09:41

 

        长期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着河水、雨水进入滇池,滇池内的淤泥也以每年两厘米的速度在上涨。随着日积月累,到上世纪末,滇池中的淤泥存量已达8500万至1.2亿立方米左右。不断增厚的淤泥不仅会造成沉水植物无法生长、破坏水体生态链,其中富含的氮和磷也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

        19年前,昆明市委、市政府首次在滇池草海和外海底泥淤积严重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底泥疏浚工作,削减内源污染负荷,截至目前,已疏挖出1517万立方米污染底泥,清除了滇池水中2万余吨氮磷。而经过脱水处理的底泥,由于富含有机质,也成为用于“五采区”土壤、植被修复的最佳选择。

        污染沉积

        底泥氮磷释放量造成滇池二次污染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湖泊,上世纪80年代,随着滇池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入湖污染负荷逐步增加,导致滇池的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量污染物在湖内沉积,一方面形成了很厚的污染层,使滇池湖盆变浅,另一方面形成了较严重的内源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

        “当湖水水质恶化严重时,水体的污染物就会缓慢渗入底泥中,使湖底底泥的污染程度加剧,污染物含量增加,污染层厚度增加。而当水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泊水动力条件改变时,污染底泥中积蓄的污染物就会缓慢释放出来,成为湖水的重要污染源,从而在较长时间里维持水体的富营养化。”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08年,昆明市曾对滇池污染底泥存量进行勘查,勘查结果表明,滇池污染底泥存量中,仅污染层就有约8500万至1.2亿立方米,若包含污染层及过渡层,则污染底泥总量达2.2亿立方米。同时,每年雨季,地面各种含污染物的泥沙随雨水通过河道进入滇池,冲入滇池的淤泥约有150万立方米,以平均每年1厘米至3厘米的沉积速率发生沉积,致使污染底泥层不断增厚,覆盖了适宜沉水植物生长的正常湖泊底层,沉水植物无法生长,对生态链整体造成破坏。

        “滇池污染层底泥中的主要污染成分是氮和磷,而磷含量过高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该负责人表示,根据昆明市环科院2013年对滇池全湖污染层氮磷含量及其释放情况的探明结果来看,滇池污染层底泥总氮含量约为每吨3.728公斤,总磷含量约为每吨2.074公斤。沉积物中总氮释放负荷可达每年2252吨,总磷释放负荷可达每年18.41吨,不考虑外源污染情况,仅底泥污染层氮磷释放量就足以对滇池造成二次污染。

        底泥疏浚

        开创全国湖泊环保疏浚先河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昆明市开始实施滇池草海污染淤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这是我国首例内陆湖泊大型环保疏浚工程。之后,又陆续实施了二期和三期底泥疏浚工程,截至目前,共疏浚滇池底泥1517万立方米。“仅二期和三期底泥疏浚工程,就清除总氮15583吨、总磷6890吨,削减了滇池水体污染负荷,使滇池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该负责人说,去年底开展的四期疏浚工程,将对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拟对草海大观河乌龙河河口、武警医院前水域、苏家村杨家村水域、西坝河船房河河口及其湖岸周围水域实施污染底泥清淤,疏浚设计工程量为461万立方米。

        通过滇池疏浚工程的推进,滇池治理已由主要处理湖外河外增量污染源,向主要处理湖内河内存量污染源转变;由主要处理外源性污染,向主要处理内源性污染转变。

        泥水分离

        脱水底泥修复“五采区”生态环境

        “在已实施的滇池底泥疏浚工程中,我们将疏浚出来的底泥用于滇池周边低凹地的基底修复并建设了生态林,同时使用疏浚底泥对‘五采区’进行修复。”该负责人说,“正在实施的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两个项目的处置场选址都在西山区富善社区的大咀子片区,一共有4条生产线。目前,服务于三期工程的两条生产线都在正常运行,服务于四期工程的两条生产线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大咀子的底泥处置场,看到两台大型传送器正把脱水以后的底泥从厂房中运出,每条传送带下各有一辆运输车正在装载,准备将底泥送往存泥场。

        距离大咀子处置场约20分钟车程的海口街道办事处小黑荞村存泥场过去曾是一个钛矿场,留下的巨大矿坑十分显眼。从大咀子处置场运出的脱水底泥,经密闭车辆运输后均被运送至此用于恢复矿区凹地生态基底修复。“矿坑与周边林地的落差高达20米,根据估算,需要堆存210万立方米脱水底泥,预计明年年中可以达到堆存量,之后将进行植被恢复。”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第四期工程完工后,大咀子村底泥处置场也将改造为生态林地。

        “疏浚底泥在水中是污染源,但却十分适用于绿化。土壤中的微生物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疏浚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利于树木的生长。”施工人员介绍,为了防止因雨水冲刷将底泥中的有机质等养料渗入深层土壤或流回滇池,在进行堆存前,他们已在矿坑底部建造了防渗层,即使下雨,底泥中的有机养料将和雨水一起全部进入防渗池,通过自然蒸发后,再将含有有机养料的水喷洒在堆存的底泥上,这样一来,营养成分仍然可以保留在土壤中,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