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滇池外海清淤50万立方米 脱水淤泥或“变废为宝”

23.08.2016  17:36

从滇池底部吸上的淤泥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干化处理厂。 记者李海曦摄

最近一段时间,去过西山脚下的湖滨路、高海高速公路的人们可能注意到,在离岸边三四公里的滇池外海水面上,有一艘拖着长约200米橙色“尾巴”的船十分抢眼,这就是用来疏挖滇池底泥、削减内源污染负荷的绞吸式挖泥船。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实施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主要针对滇池外海污染较为严重的北部区域进行清淤,截至7月底,清淤约50万立方米。

昨日下午3点,滇池外海艳阳高照,挖泥船上4名工作人员顶着烈日,操控着一个巨大的“钻头”,钻入水下的淤泥层,将受到污染的淤泥吸起,再通过连接在钻头后的管道输送到底泥处置场。“大家看到的这个橙色的‘尾巴’是浮管,现在这条浮管长约200米,挖泥船可以在以浮管为半径的区域内进行疏浚,浮管尾部连接着埋入水中的固定管道,一直通向处置场。”工作人员常师傅介绍,固定管道长7公里,由于底泥在管道中靠压力输送,而输送至固定管道中部时压力就不够了,因此,旁边还有一艘加压船,上面有2名工作人员,与挖泥船上的4人为一个工作组。进行挖泥作业的共有两个工作组,每天24小时分两班进行作业。“经过测算,这片水域需要疏挖的底泥约40—50厘米厚。

长期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着河水、雨水进入滇池,滇池内的淤泥也以每年2厘米的速度在上涨。1998年,昆明首次在滇池草海和外海底泥淤积严重的区域开展疏浚工作,2001年又组织实施滇池草海污染淤泥继续疏浚工程,先后疏浚污染淤泥共计642万立方米。两期疏浚工程还是我国内陆湖泊大规模环保疏浚工程的首例,并为我国受污染湖泊进行环保疏浚摸索出设计、施工、环境监控等一整套经验和教训。

2009年5月,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疏浚水域面积共422.80万平方米,疏浚总工程量340.24万立方米。当时,淤泥堆放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土工管袋”围堰技术,所使用的土工管袋围堰总长7公里,创造了世界之最。二期工程还采用了环保疏挖技术。湖泊淤泥由上到下通常由污染层、过渡层和正常湖泊沉积物层共3层组成。为尽量保护湖底过渡层和正常层,不破坏水底植物生长的环境,从荷兰引进4艘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利用全球卫星定位仪,准确定位疏挖的深度和面积,疏浚的深度不超过污染层下15厘米。

2010年,滇池外海主要入湖口及重点区域淤泥疏浚三期工程正式开工,疏浚总工程量为503.83万立方米。面对淤泥堆场用地紧缺的局面,三期工程突破性地采用了机械化脱水技术处置淤泥。疏浚底泥输送到西山区大咀子处置场采用机械脱水后,运至海口街道办事处小黑荞存泥场进行堆储处置。这项占地小、脱水率高的先进技术的成功运用,也使三期工程成为全球处理量最大的湖泊治理机械化脱水工程。

目前,滇池生态清淤工程已成为一项推进滇池治理的常态化工作。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实施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主要针对滇池外海污染较为严重的北部区域进行清淤。截至7月底,共完成约50万立方米清淤工程量。

在开展底泥疏浚的同时,昆明也在积极探索推进污染底泥处置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研究。目前,考虑将淤泥脱水后送到滇池周边“五采区”(采石、采矿、采砂、取土和砖瓦窑场),填充后种植植物,恢复滇池面山植被。此外,脱干后的滇池淤泥燃烧发热量高,可在辅助燃煤的配合下进行掺烧;还可制造建筑材料,其处理的最终产物是可在各种类型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制品。此外,利用淤泥中富含的氮磷成分,经处理后可以成为肥料。

记者孙潇(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