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南岸建万亩湿地 八十余名“管家”巡护管养

13.04.2015  11:2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感知基层变化,讲好春城故事,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树标杆,立典型,为县区改革发展加油鼓劲,昆明报业传媒集团组织发起“全媒体集群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开设“昆明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走基层”专栏。4月9日,“全媒体走基层”活动正式启动,首站来到晋宁县。本期,记者带你到滇池南岸走走,看看这块休闲好去处上的“湿地管家”。

        滇池边的“湿地管家

        从2008年开始,为了滇池复清,南岸上万居民让出土地,经过多次建设改造,晋宁湖滨湿地增至19782亩,并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成为了昆明市民周末休闲好去处。

        早晨6点,洗漱完毕、套上一双长筒水鞋,上石寨村村民梁国富一脚踏进陪伴自己6年的白鱼河湿口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晋宁县委、政府“建管并重”的政策落实中,梁国富有幸成为了82名“湿地管家”之一。也正是这一理念的长期坚持,帮助云南晋宁南滇池湿地国家公园通过评审,推动晋宁湿地建设步入了新阶段。

        随着老梁的脚步走进湿地,伴着绿树成荫的湿地和湖面停留的水鸟,拍打着河岸的湖水反而将湖滨衬托得更加安静。老梁说,蓝藻消失以后,来湿地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现在每逢周末前来游玩的市民有上千人。

        下午3点,在湿地中的一个亭子里,一群老人正在唱花灯。施兰英老人今年67岁,住在旁边的牛恋村,当天她约朋友走了一小时的路来到湿地。“我们这些老年人就图一个舒心,这里的环境好,又不是很吵闹,非常适合我们来。”老人说,到这里唱花灯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来的人多了,湿地自然就需要有人管理。作为一名“湿地管家”,老梁的工作就是每天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清理垃圾,并定期收割枯草朽木、进行病虫害防治。但工作6年,老梁自己也不曾想过,自己的存在对湿地到底意味着什么。

        管养形成长效机制

        “以前都是重建设轻管理,湿地只有建设资金,而没有配套的人员和资金进行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晋宁县滇管局办公室主任蒋卫国说,今天晋宁能在滇池治理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的管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早在2009年,晋宁县就率先在全市出台《晋宁县湖滨生态湿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滇池湖滨湿地的一系列管理条例,并对管理责任、经费予以明确保证。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老杨在内的43人才来到了滇池南岸的7个河口湿地,每天进行巡护管养,同时晋宁县的各个街道也在各自辖区湿地配备了39名人员进行巡护,近两万亩湿地,有了“管家”。

        2014年晋宁县再次出台《晋宁县滇池湖滨湿地管护实施方案》,明确按照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滇池湖滨生态湿地的管护。严厉查处在湿地保护范围内损坏树木、植物、采摘水生植物、破坏基础设施等行为。联合县工商、卫生、林业、药监、城管、广电等部门针对湿地区范围内乱摆摊设点、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取缔。

        有了制度的保障,如今晋宁的湿地管养已经形成长效机制。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将晋宁的湿地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去年年底,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初步审查。经6年的提升改造后,包含湿地保育、湿地恢复、合理利用、宣教展示和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的湿地,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世人,并在维护滇池生态完整性、遏制入湖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河口湿地水环境,发挥湿地生态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午6点,游人散尽,踩着满是污泥的长筒水鞋,梁国富沿着白鱼河走向家中。每每这个时候,55岁的他总会想起童年在河里摸鱼的快乐时光。对于治理滇池的种种规划,梁国富知之甚少,但亲历湖水几番变化的他,对滇池复清充满了憧憬和信心。(昆明报业全媒体记者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