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人物]赵力中:以画祭奠历史

10.02.2015  11:45

今年是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画家赵力中正在努力完成他最新的一幅历史题材画作《血战密支那》,预计今年上半年可以完成。

赵力中名声显赫,其频现于媒体,是从开始创作战争历史题材画作起,其作品《1944 中国远征军》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同时被《凤凰大视野》中一期《中国远征军》当做历史素材选用。除了《1944 中国远征军》外,他的多幅作品还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曾是一名抗战空军老兵,驻防过昆明巫家坝机场。如果还活着,今年刚好100岁。

我觉得他是对得起自己的民族的。”赵力中的抗战画作正是为祭奠与父亲一样曾为民族付出过鲜血与生命的英雄。

冬日的下午,昆明阳光明媚。云南大学文津楼中的赵力中油画研究工作室却十分阴冷,这间画室一年四季也难得有太阳光顾。

但这是一间很有看头的工作室,四面的墙上全是大小不一的油画。最震撼的莫过于进门右手边创作了一半的画作——《血战密支那》,一整面墙那么大小,轰隆的列车,浓烟滚滚,似乎透过画作可以闻到弥漫的硝烟。

赵力中和我想象的画家不一样,没有飘逸的长发或仙风道骨的长胡须,更像一个普通的大叔,如果非要找出他的“文艺范”,估计就只有系在脖子上的红围巾了。

一个看起来不那么文艺的人,却走在文艺的前沿。

绘画是天然的热爱

赵力中祖籍辽宁,出生于昆明先生坡。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赵力中的绘画情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天然的喜爱。”从有记忆起,还未受到任何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时,他就热爱这种艺术。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赵力中的爱好显得有些奢侈,“如果有几张白纸,那是非常非常珍惜的,平时根本不舍得拿出来。

在废纸上画飞机、坦克、张飞、关羽,让幼小的他得到满足。1964年,上小学三年级的赵力中获得昆明儿童美术展览会三等奖,画作内容是很符合时代感的援越抗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是赵力中的第一张历史画。

51年前的证书,他还完好地保存着,正是这个奖项让他有了“画画让自己开心的”自我意识。

十二三岁时,他已经习惯背着书包端着墨水瓶到郊外写生。“过去没有水笔,都是蘸笔。蘸一下画一座小房子,再蘸一下画一棵小树。所以墨水瓶不能放在书包里,一直要好好地拿在手上,有时候走几个小时,端得手都酸了。

彼时,红联乡、大观楼、小菜园都是乡间风情,“没有居民楼,有点像现在的湿地。

一起去的是几个同样喜欢画画的孩子,“没有老师,没有任何人指导,而且经常饿着肚子。”大家对着一棵小树,一片农田,迎风的野花着迷一天。

遇到第一个画家

一个邻居叔叔成为他的偶像,那是一个不到30岁的瘦高男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个人住在小小的房间里。“他会画水彩画,那个时候是相当了不起的,非常神圣。”赵力中至今清楚地记得,这个叔叔画过黑龙潭、小菜园,画过红辣椒,“真是把我迷恋得不得了。”有一天,一群人抓走了那个叔叔,并搜出了五六本笔记本,从那天起,这个人就再没有见过了。

但是在赵力中心中,叔叔是他认识的第一个真正的画家,这更加激起了他的绘画热情。

那个时代很单纯,没有什么理想可言,对未来是迷茫的,纯粹的一种爱好,也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自己家庭出身不好,不敢多说话,只能画画。”这段岁月于他来说,是一种纯粹的美术爱好,用笔下的线条奇妙地组合成不同的风貌,可以让他暂时忘记压抑,获取快乐。

赵力中画抗战历史题材,不是没有原因。他的父亲赵健夫是辽宁海城人,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6岁的他投身抗日战争中,后于1939年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进入空军。“我们只是很简单地知道他是空军,驻巫家坝的军人,父母也不会跟我们讲这件事。”不过赵力中清楚地记得,父亲曾跟他说过,他只是打过日本人。

尽管父亲离世时,赵力中已经19岁,但是父亲在他的记忆中却十分模糊。“就好像是素描一样,淡淡的。”他画过很多画,但是从来没有给父亲画过一幅画。”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