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灯痴”王福和 千盏古灯照亮千年记忆

13.03.2017  16:38

  海棠树果子灯。

   “一叶有蛙”造型的两用灯。

  南海渔灯。

  鹿形状的煤油灯。

  王福和收藏的最小的灯。

   “不省油的灯”的发展(从左到右的变迁)。

  玉灯台上边可以搭配灯。

  煤油灯柱。

  华侨在海南用的烛灯。

  仰着脑袋,托着下巴,儿时的王福和,喜欢伏在父亲腿上,听他讲关于灯的故事。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种下了关于灯的种子。

  “父亲是海南第一代电工,家里收集第一盏灯时,我才十多岁,如今,我已是耳顺之年,家里古灯近千盏。”得知记者到访,王福和早早就站在海口供电局家属楼门前等待,嘴里念叨着,这些灯,都是老一辈匠人的智慧,不能失传啊。

  一进门,记者就被眼前玻璃展柜里的各式灯具所吸引,再抬头看,和普通家庭头顶一盏现代工艺电灯截然不同的是,王福和家的墙壁、天花板上挂了几十盏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装饰品,质朴中,多了几分神秘感。

  “别看只有3个展柜,其实仅家里就存放了200多盏古灯,你看,这盏灯是最特别的。”王福和说着,小心翼翼地从展柜最顶层抱下一盏陶瓷质地的古灯。他介绍道,这盏灯可是南海渔民的日常用灯,出海打渔时,可把它挂在船头照明,因为形似元宝,只有一扇“小窗”,所以它防风防雨,非常实用。

  “南海的老物件,可是不多见的宝贝。”王福和说,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海口府城附近买下这盏灯,经海口市收藏协会鉴定,这盏灯的出产年份可追溯到宋代。

  仅这一件藏品,王福和就饶有兴致地介绍了近半个小时,想一饱眼福,不得不向王福和提议:把展柜里的古灯都“晒出来”,让我们长长见识!

     王福和与灯结下“情愫

    王福和将各式各样的宝贝古灯成排摆放整齐供大家欣赏,讲述着他与灯的“情愫”。

    王福和说,作为海口供电局基层变电站的老员工,大半辈子都在跟“电与灯”“光与亮”打交道。而眼前这些年代久远的战国时期藏品、造型各异的煤油灯、按照民国时期的布线风格来安装的民国电灯等,都是自己用了近50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从全省各地收集来的。

    “以前人们没有存放旧灯的习惯,有时候请朋友吃一顿饭、送邻居一袋米,就能换来一件心仪的宝贝。”王福和说,每次搬家,他都要用旧报纸把一盏盏古灯包裹好,放在纸箱里,分批保存。

    “海南第一盏电灯就在我家。”王福和说起自己最得意的藏品,滔滔不绝。关于“海南第一盏电灯”的故事,他是从父亲那儿打听来的。

    “1915年,海口市有一台英国制造的柴油发电机,在电房里安装了海南第一盏电灯。随着电灯公司的迁址,这盏电灯也就弃用了,为了保存这盏灯,一位电工想把它拆卸下来,由于螺丝钉生锈,难以拆卸,那位工人便想用锯条切割。恰巧被王福和的父亲王书林看到并及时阻止,王书林便亲自去拆卸此灯。”王福和说。

    这灯长得什么样?被锯的切口大不大?我能不能找到它?王福和说,几十年里,他日日夜夜都在想着这盏有着特殊意义的电灯。幸运的是,另一位收藏家在年迈时把这盏灯赠予了王福和。他的“家庭‘灯与电’文化馆”终于盼来了如此有份量、有标志意义的一件藏品。

    在外人看来,收藏之路总是充满等待、煎熬、阴差阳错。然而王福和却从未有过怨言,他始终享受收藏古灯的过程。“兜兜转转,那盏灯还是来到了我身边,这就说明,我这辈子就是和灯有缘。”王福和说。

     藏在古灯里的海南历史

    据了解,近年来,古灯逐步成为收藏家们关注的藏品,海内外很多公私博物馆也都有古灯的收藏。在拍卖市场上,不时就有精美绝伦的古灯拍品让收藏家们大饱眼福。中国古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们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或青铜、或陶瓷、或竹木,形形色色,古朴大方,在当今的艺术品投资热中已成为收藏新宠。

    有专家表示,从出土的古灯实物来看,中国最早的古灯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古灯发展到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明清古灯以瓷制为主,间有陶灯。

    对于王福和而言,收藏灯就是传承海南关于灯与电的文明。“2016年,我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名为《灯与电文化》的参考书籍,里面讲述了琼崖海棠树果子灯、海南油灯文化、海南南海丝绸之路灯文化等内容。”王福和说,这些宝贝的故事在书中都有体现。

    琼崖海棠树果子灯,对于这个名词,记者感到陌生而有趣。“海棠树的花和油,都会散发出淡淡清香,使得瓦屋墙壁不长藓苔,梁椽不被虫蛀。过去村民们摘海棠果子榨油或串起来燃灯。”王福和说,自己搜索许久,才在一个海南本土作者的文章里发现关于海南人过去使用海棠树果子灯的历史记载。

    “简短的几句话就概括了海棠子灯几千年的历史,我很失落。如果没有人收藏保存这些灯,我们的下一代又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王福和说。

    多年来,王福和经过不懈努力,收集了近10盏民国时期的海南琼崖海棠子灯。其中一盏灯灯身由铜制成,一片叶子上站着一只青蛙,是造型灯座。一根铜丝串起海棠子,插在灯座上,点燃后便可以照亮客厅。王福和慢慢托起灯座说:“民国时期,制铜业发达,海南人都用这种灯,因为海棠果子随处可见,老百姓点灯不花钱,大家都乐意使用。

    为什么海棠子灯大多是青蛙造型?王福和解释道,自古以来,青蛙就有“吉祥”的寓意。而“一叶有蛙”造型的谐音,则意味着祝福一个家庭多子多福。“透过一盏灯、一件藏品,可以了解一段历史,这就是收藏带给我的快乐。”王福和说。

     确有“不省油的灯

    在王福和的“家庭‘灯与电’文化博物馆”里,记者还见到了传说中的省油灯。省油灯外形像瓷盒,分为两层,上层是一个碗形结构,下面是一个空盒。王福和介绍道,使用时,在空盒中装水,水可以给碗中的灯油降温,减少灯油的挥发,从而实现省油。“省油灯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最早出现在唐朝,这一发明,与我们当下所提倡的‘节能减排’不谋而合。”王福和说。

    更有趣的是,民间有句俗话叫“不是省油的灯”。这句话,使用频率很高,流行度也广。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句话的来源。省油灯,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陆游客居四川的时候,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的主管,所吟诗歌中,涉及邛崃的达22首之多,对邛窑省油灯耳闻目睹,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陆游对省油灯的描述不仅真实可信,而且“省油灯”的光辉也就透过他声播远扬的名气,撒向了全国各地。正是由于陆游的推崇和宣传,邛窑“省油灯”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传播到全国,而使各地瓷窑竞相仿制。当“省油灯”在全国民众中普遍得到认同时,人们从此有了“省油灯”和“不省油的灯”的概念。

    王福和自豪地说:“极少数人见过‘不省油的灯’,很幸运,我收藏了几盏。其实,这种灯是省油灯的仿制品,它的省油程度较差,但一般人感觉不到。当然,它的存在价值是——它比省油灯小,但装油量多,实用美观。

    一个多小时下来,摆在眼前的这些古灯,早已让记者看花了眼,放在这盏,又捧起那盏。“对了,因为怕弄丢,我把这盏最小的灯放在了盒子里。”王福和转身去找“宝贝”,接着介绍道,这盏灯高约5cm,宽约2cm,是我外婆的吉祥物,她经常出海打渔,住在船上,她走到哪里都带着这盏灯。灯的造型是一个人物,身着海南渔民的服饰。

    “之所以外婆对这盏灯爱不释手,除了它便于携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因海南话“”的发音与“”相似,“发灯”“添丁”则有“添丁发财”之意。”王福和说。(海南日报 郭畅)

编辑:钱嘉榀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