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出台规定募捐资格 昆明爱心桶或消失
企业人员对“大白桶”收集的衣服进行整理。
“大白桶”即将面临有无募集资格的问题。
“道心公益志愿团队”每个月去一次贫困山区捐赠衣服。供图
家住南市区世纪城的市民赵星发现,自己家小区里回收旧衣的爱心桶变了模样,从以前的白色塑料大桶换成了绿色“旧衣回收箱”。她原本以为只是一次“爱心升级”而已。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换装”背后是一次“洗牌”。今年9月份起,《慈善法》将开始实施,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能单独进行公开募捐物品。这也就是说,如果不取得资格,“大白桶”将面临撤出。
质疑
《慈善法》之前,制度缺失导致个人或企业的爱心行为容易遭受质疑
“大白桶”
的衣服去哪了?
去年年初开始,昆明市多个小区陆续出现了用来收集干净旧衣物的白色爱心桶。这些爱心桶分别摆放在小区大门口、楼道口等公共区域,主要用于收集居民业主的旧衣服、鞋子、旧学习用品等,集中捐赠给偏远山区的学生、村民等。然而,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居民对爱心桶里的衣物、书籍等物资的流向产生怀疑,认为这些物资没有捐到山区,而是偷着拿去变卖获利了。记者采访多名爱心桶相关负责人,捐赠物资的居民以及偏远山区村委会负责人,证实大部分衣物确实送到了贫困山区。
活动发起者
在棕榈泉花园小区、傲云峰小区、溪畔丽景小区等多个小区,记者都发现有爱心桶的踪影。一个个大白桶内满满当当装着居民捐赠的旧衣服、旧鞋子、书籍等。傲云峰小区物管说,每个大白桶装满了有10多公斤,基本上两三天就能装满。
记者联系了爱心桶的发起者范全护,他说,收到的衣服经过分装拣选,都会送到偏远山区。“从去年年初放置爱心桶至今,收到了5万多套衣服,还有一些书籍、棉被等,我们都捐给了山区,每一笔我们都记录在册,还有物流单据作为凭证。”记者查看了他的“捐赠记录本”,发现每次收到的旧衣物数量、流向等信息都记得很清楚,范全护说:“我在普吉家园小区里租了一间单元房作为‘爱心捐助部’,捐赠物都在那里分拣处理。”
刘兴红是银海樱花语、列侬溪谷等小区内爱心桶的负责人,由于家境不好,他希望通过爱心桶的方式帮助更多贫困群体,便在去年辞去曲靖一家企业的工作,全职做爱心桶。为了解决仓库问题,他将亲戚在昆明闲置的房子利用起来,每天开着一辆微型车按照设定好的路线,顺序到这些小区里收集旧物。听着记者的问题他哑然失笑:“我在爱心桶里已经投入了七八万元,如果要靠着卖旧衣物获利,估计十多年后才能‘回本’,还不如我好好找份工作挣得多。”
小区居民
数次受邀将衣物送往山区
为了打消居民质疑,范全护每次到山区捐赠都会带着小区物管人员或者居民一同前往。“一开始有的小区物管质疑,觉得我们是打着爱心捐赠‘幌子’收集衣物自己变卖,所以每次去山区捐赠时,我都会邀请小区居民一同前往,让他们亲手将自己的衣物捐给当地人,同时也帮我们正名。”
去年7月,范全护和近30位爱心市民驱车来到寻甸县金所乡园区管委会小多姑村,为这里的351户贫困村民捐赠衣服、鞋子、被子等物资。随行的昆明巴士家园小区物管工作人员陈先生说,这次共捐赠了15000件衣服、300多双鞋子、500余本书以及被子棉褥等物品,“我大致看了一下,基本上居民捐的东西都在里边,下一站我还将跟着他们到曲靖市富源县开展捐赠活动,传递爱心。”
家住棕榈泉小区的郭女士,曾3次跟着范全护团队到宜良、禄劝等地开展捐赠活动。“我家里孙子、孙女比较多,小孩衣服淘汰得快,我都会把旧衣服放到爱心桶里。”她说,一开始她也怀疑自己的衣服到底有没有送到山区儿童手里,“如果是拿去卖钱的话,就太伤我的心了。”她向范全护提出质疑时,范全护立即邀请她参加捐赠活动,将她捐的物品亲自交到偏远山区有需要的人手里。“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特意翻看了车里的衣服,发现我捐的10多套童装一件不少,我捐的衣服基本都是八九成新,这些衣服都有了其他衣服也肯定都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