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旅游业现状调查及思考

06.10.2014  18:35
      一、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沧源阿佤山集自然、人文于一体,古朴浓郁的佤族民俗风情,拥有3000多年的古崖画,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建筑广允佛寺,具有爱国光荣历史的班洪抗英遗址碑,保留完整的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有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绚丽多姿的溶洞群落,勐来天坑奇观,千姿百态的古榕树,挺拔秀丽的董棕林,这些是建设“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弥足珍贵的资源禀赋。

    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生态传神,民俗传情,应是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的远景目标。

    (一)沧源旅游资源禀赋调查

    沧源境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遍布全县。据初步统计,全县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大类,分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气象景观、文物景观、民族建筑、历史纪念地、民族风情、民族工艺及土特产品10个亚类,有119个主要景点,其中人文景点45个、自然景点74个。

    从调查结果看全县大致可以分为8个景区:

    1.勐来峡谷景区(古崖画、董棕林、千米国画长廊、勐来天坑、司岗里溶洞<建议把“司岗里溶洞”更名为恢复传统名称“藏龙洞”>、丁来山寨风光等景点);

    2.勐角景区(立新洞、莲花塘、金龙寺、白塔、神林、翁丁原始村落、勐卡傣族村或叫勐卡古佤城、芒公佤族山寨风光等景点);

    3.勐董景区(永和口岸、勐董水库、葫芦小镇、广允佛寺、帕良洞、勐董坝云海等景点);

    4.南滚河流域景区(翁丁垭口、班洪抗英遗址碑、班洪红卫桥、班老东南海、班高帕浪、班洪芒库等景点);

    5.拉勐河流域景区(单甲、永改、三岔河、建设、岩帅、团结、贺勐坝、红星桥、勐省等景点);

    6.班列景区(班列瀑布、高山湖泊等景点);

    7.糯良景区(糯良石林、南撒水库、万亩核桃林、坝尾农瓦山、帕迫古茶树群落、佤山云海、佤山日出等景点);

    8.芒卡坝景区(莱片、芒卡坝橡胶林、芒卡口岸、南邓风光、清水河旁等景点)。

    (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沧源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政府主导,利用民族节庆有利时机,对旅游资源和社会发展作了大量的外宣工作,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了景区开发建设力度,先后开发了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沧源崖画、藏龙洞、天坑、千米国画长廊、广允佛寺等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旅游景点,建设了葫芦小镇、立新村、勐卡村等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特色村寨。

    初步确立了一核拓展、四区联动、内串外联、全城景区化的空间布局,提出了“重度假、浓文化、突休闲、彰自然”的产品发展方向,提升“县城、翁丁旅游区、司岗里旅游区、南滚河旅游区、永和边境旅游区、旅游大环线、佤文化软实力”等七个重点项目。

    目前开发的旅游线路两条,即:

    1.勐董—崖画——勐来峡谷—藏龙洞;

    2.勐董—翁丁。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介绍,增强了沧源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但迄今为止,沧源旅游景区资源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沧源仍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

    (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随着沧源旅游开发初具特色,沧源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快发展。县城内共有宾馆、酒店、招待所、旅社66家,3076个床位。

    星级酒店6家,其中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3家,一星级酒店2家;全县共有餐馆314家;国内旅行社、旅游产品开发公司、旅游汽车公司、歌舞演出公司各1家;各类文化旅游娱乐场所213个;旅游商品、工艺品、土特产生产企业7家;城乡商业网点初步形成,城乡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好势头,但就目前情况看,沧源的旅游接待条件规模的档次偏低,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资源开发后的需要。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设计、政策保障不规范不到位


    一是 规划设计不到位。由于规划设计不到位,在项目建设、空间布局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就不够科学、合理;一些景区、景点建设规划的前瞻性不够高;部分优质旅游资源被有些企业、私人损坏,有些景点存在无规划先开发的现象。

    二是 相关政策不配套。旅游开发政策不配套,激励政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景区、景点村寨群众扶持政策不完善。宣传促销缺乏灵活的优惠政策,导致企业、群众存在消极心理。

    (二)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信心

    一是 县级有关部门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到位,没有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后续产业来认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缺乏工作主动性和信心。

    二是 重视不够。过去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导致乡(镇)领导不积极主动、群众不积极参与和支持。

    三是 部分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充分,齐抓共管的发展合力没有形成。

    四是 各乡(镇)思想认识不统一,旅游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平衡。

    (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 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旅游的需求,需要加大力度投入,有旅游无效益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 旅游资源挖掘不够、亮点不多。

    三是 现有景点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宗教文化等没有得到深入开发,缺乏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

    四是 没有统一的解说词,导游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五是 景区内配套服务未及时跟进,路牌标识不全不明,景区内缺乏餐饮和商品服务网点,体现人文关怀不够。

    六是 景区内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种类少,普遍存在“小、散、低”的现象,地方特色不突出。

    七是 通往景区道路等级低,景点没有专线班车,可进入性差,景区与景区之间链接不畅。

    八是 县城建设发展缓慢,休闲观光、娱乐服务的功能差,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服务设施不够健全,配套功能不够完善。

    (四)旅游发展合力不强

    一是 管理体制还需理顺,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旅发委虽然已成立,但组织框架尚未建立,未进行实质性运作,统筹协调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是 管理服务水平不够高。景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有些旅游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特别是宾馆酒店逢节必涨。

    三是 全社会支持参与旅游发展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全县上下发展旅游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少数职能部门主动参与和服务旅游发展的意识还不强;景区的部分群众产生抵触心理,“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五)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滞后

    一是 规划滞后,档次不高,旅游总规划操作性不强,景区、景点规划有待完善。

    二是 旅游产品开发投入不足,促销范围有限。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

    三是 缺乏开发主体,建设资金不足,招商引资无大动作。

    四是 队伍建设缓慢。旅游人才紧缺,导游队伍没有组建,综合素质偏低。

    五是 旅游行政部门作用发挥不够,组织协调不到位,部分部门乃至个人为了各自利益而配合不力,旅游投资环境不够宽松诸多因素导致投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受到限制,良好的资源和景区都遭到资金短缺,开发乏力的困扰,严重制约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六)缺乏全域景区化意识,境内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

      农村集体林权到户后,由于没能正确处理好产业规模化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致县境内部分天然林和自然景观遭到砍伐破坏,一些往日青山碧水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可观赏、可游玩的自然景区、景点逐步减少,对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留下一些遗憾。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旅游产业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牢固树立全域景区化意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对生态旅游的愿望日益高涨,交通改善,区位优势、良好的资源、创建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等,给阿佤山旅游事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县城、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全县上下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要明确新思路,制定新措施,采取大动作,切实增强紧迫感,坚定信心,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促发展”的理念。

    (二)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制约我县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要 修建和改造通往景区、景点道路,给外地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要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重点景区、景点水、电、讯等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

    三要 加快旅游标识体系建设。要在县乡(镇)入口处设立准确明了、指向清晰的道路标识,要在城区主干道设置公厕、广场、旅游购物、医院公共标识。

    四 理布局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县城酒店、宾馆、饭店的规范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好停车场等公共服务。

    五要 激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农村文化娱乐等经营活动场所,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六要 加强县城歌舞厅、茶室、酒吧等行业的管理,为旅客提供健康、舒适、富有佤文化气息的旅游环境。

    七要 美化、绿化、亮化旅游环境。彻底解决乱停、乱堆、乱放、乱撒、乱挂等脏、乱、差现象;加强勐董水库和县城河道治理,规范县城新农贸市场的管理,明确屠宰场拉运线路和拉运车辆,确保县城空气新鲜、河流清澈、环境优美、秩序井然。
 
    (三)完善景区规划和政策体系

    一要 进一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全面考虑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等因素,规划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实现差异发展。编制规划要增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使规划真正起到规范、保护的作用。

    二要 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要研究出台支持我县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为旅游事业提供政策支撑;出台完善对农家乐、旅行社等扶持激励政策,要制定政策,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用人环境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招聘选拔一批高学历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培养一批旅游专业干部,特别是优秀导游人才,充实旅游干部队伍。进一步激发社会兴办旅游的热情和活力。

    三要 结合县情,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旅客和消费需求。

    (四)搞好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景点分布情况,建议沧源全县宜设线设8条旅游专线:

    1.勐董—勐来峡谷—班列景区—东丁水库—勐角—勐董;

    2.勐董—勐角—翁丁—勐卡—芒公——原路返回勐董;

    3.勐董—勐角—班洪—班老—东南海—班高帕囊—芒回—刀董—勐董;

    4.勐董—勐角—班洪—南腊—芒卡—清水河;

    5.勐董—糯良—单甲—建设—岩帅—团结—贺勐坝—勐省—勐来峡谷—勐董—回县城;

    6.勐董—永和口岸—勐冒县—回县城;

    7.勐董—广允佛寺—葫芦小镇—勐董水库—永和口岸—碧丽园万亩茶山—帕良洞—白塔—回县城;

    8.勐董—立新—糯良—贺岭—糯良万亩核桃—糯良小石林—飞机场—帕迫古茶树—糯良光荣新村—回县城。
   
    (五)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

    一要 抓住建设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这一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策性资金,加大统筹整合资源的力度,集中使用有关项目资金,用于核心景区、景点开发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二要 采取多种形式和优惠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允许集体、个人在沧源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指导下,独资投入对某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进行开发建设。

    三要 通过财政预算,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把旅游开发资金纳入正常的信贷计划等多种途径,确保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

    四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筹措资金投入。要出台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招商引资,引进有创新理念、信誉保证、有资金实力的投资主体来开发建设,带动旅游发展,促进更多外地客商看到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和希望。

    (六)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要 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停车场、农家乐、娱乐场所、公厕等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景区、景点、配套服务功能。

    二要 重视队伍建设。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队伍稳定性。加强景区、景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三要 编制统一的解说词。要组织力量深入景区、景点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挖掘民间的传说、故事、宗教文化等,把景区、景点的文化淋漓尽致地解说给游客,不要让游客产生误会和不解,留有遗憾。

    四要 强化宣传促销。创新宣传机制,统一营销品牌,提高重点景区的知名度;扩大促销区域,面向大型媒体,拓宽旅游客源市场

    (七)合理有序推进旅游项目开发

    一要 用活用足政策,采取一个景区编制一个规划,确定一个投资主体,安排一名县级领导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成熟一个,确定一个,建成一个;不要遍地开花,“撒胡椒面”。

    二要 加快研究葫芦小镇、立新村、翁丁村、勐卡村等一批特色村寨的建设,把“美丽家园”与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三要 加强对乡村人文景观,特色村落,传统村落,古树古室,自然环境的保护、挖掘文化内涵,集中打造一批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突出,旅游吸引力强的特色旅游小镇。

    四 要妥善处理好“莲花塘煤矿”的开采和周边环境保护的关系,恢复建设勐角莲花塘湿地,展现莲花塘傣家文化。要恢复勐来大峡谷的芦苇滩,做好山坝结合规划。

    五要 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三产”联动,结合旅游发展实际和旅游消费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为游客提供多元的农产品。

    六要 发展观光农业,抓好勐来、勐角、勐董一线沿途坝子冬季观光农业开发,支持沿途沿线群众种植油菜、花卉和特色水果等露天农作物,打造农业生态观光带,确保四季都有花开景观,以吸引更多游客。

    七要 加大力度推进密探“金三角”跨境旅游项目。

    (八)保护和利用好全县的旅游资源

    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意识,视全县山山水水为大景区,每座山为一幅画,每一棵树为一道景,每条溪流为一首诗,共同保护打造好沧源的旅游生态环境。对待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一要 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对列入旅游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同一区域,应优先考虑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要生态化,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减少和避免连片大面积乱砍乱伐的行为。

    对已经形成“秃顶”、“光头”的山地,要结合“森林沧源建设”等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力度,尽快恢复森林植被,真正实现青山常绿、碧水长流、植被多样、到处都是景的旅游目标。

    二要 对列入建设项目的景区、景点的,要按照高标准、功能齐全、服务到位的进行建设。尚未列入或目前尚无能力开发的要切实保护好,禁止企业和私人乱开发,应标明景点的名称、范围,采取措施确保资源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三要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持生态环境。禁止非法采石采砂、采矿,禁止乱砍滥伐,对公路沿线已被破坏的区域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恢复生态植被。对村寨周围的名木古树,珍惜植物,老村落,古建筑,各级政府要挂牌保护,禁止私人乱砍乱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