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址村“借船出海”闯新路

28.10.2014  19:00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宾川鸡足山的山脚下,有一个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村子——宾川县鸡足山镇沙址村,村民大多依靠销售旅游产品和经营农家乐走上了富裕路,然而,因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成了“空壳村”。

      如何破解“空壳村”,一直是困扰沙址村“两委”的难题,今年以来,村“两委”经过充分调研发现,每年来鸡足山进山朝拜、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游客达60万人次,旅游文化产品销售额达1000万元左右,通过认真论证,沙址村确定了“市场主导、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分类推进”的发展思路,决定“借船出海”,借助鸡足山景区,把旅游文化产品生产销售项目作为破解集体经济及群众收入“瓶颈”的突破口,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路。

      在崭新的沙址村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记者看到,厂房基本建成,建筑面积大约800平方米,7台机器正“严阵以待”,铆足了劲准备开工。

      鸡足山镇沙址村委会主任杨泽光告诉记者:“工厂即将开工,旅游产品的销售年产值将会达到520万元。

      沙址村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被宾川县确定为2014年“合作股份”试点村给予重点扶持,由县委组织部挂钩联系;鸡足山镇成立了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和项目推进。同时,县委组织部把“合作股份”试点工作纳入对挂钩领导、镇村干部年度工作业绩的考核内容;对实施“合作股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成绩突出的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3万元的扶持资金,为沙址村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台子”。

      沙址村旅游文化产品加工厂项目采用村集体、香烛协会及原有经营户三方入股的方式筹资,项目概算总投资160万元,目前村集体已投入53万元,其中包含县委组织部下拨产业扶持资金10万元和以奖代补资金3万元,村委会占股份66.75%;香烛协会入股6.2万元(占股份3.9%)、原有旅游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户入股47万元(占股份29.35%),缺口资金53.8万元由银行贷款或向上级争取补充,形成村委负责牵头协调、协会负责生产、会员负责市场营销的经营模式。项目今年4月启动,目前,已建成加工房8间、晾房8间,完成了生产、加工、包装生产线及设备的选购,开展了加工销售人员技能培训,预计今年10月底可投入运营,旅游产品年总销售额可达520万元,年总利润可达52万元。按总利润的20%作为扩大再生产资金,扣除工作人员工资、管理费用等,其他才按各股份所占比例分配给股东。村委会的股份收入中除正常工作开支以外,剩余部分用于本村公益事业。

      沙址村“借船出海”,闯出了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